○张平 古典诗词教学融入绘画手段有可靠的依据。在融入绘画手段的过程中,引导中职学生准确把握古典诗词的“意”“象”,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古典诗词,体会中华优秀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典诗词教学融入绘画手段才会取得了成效。 一、古典诗词教学融入绘画手段的作用 1、提高中职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一项重要任务。古典诗词是包容了绘画、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的一种综合艺术,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和特殊的审美功能,是语文教学实施美育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在古典诗词教学的过程中融入绘画手段,从古典诗词的意境美、形象美入手实施审美教育,可以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美、领悟美、构造美,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2、古典诗词在三言两语中所描绘的意象与营造的意境,一般的学生难以从简炼的语言文字上去理解和把握。借助简笔画的帮助,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简笔画是一种利用点、线、面的绘画元素来表现事物特征的绘画形式,其概括性、示意性的特点与古典诗词中的表达手法有着相通之处。根据古典诗词的表达特点,运用简笔画进行快速勾勒,不仅能够让学生对古典诗词意象有直观的感受,而且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古典诗词的意境。引导学生以古典诗词的文本为内容,描绘古典诗词中的简单或者复杂的画面,再现古典诗词的意境,又可以真实地反映出了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及热爱,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体验到古典诗词的独特韵味,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3、引导学生在赏析古典诗词的过程中,以古典诗词中的意象为画面组成要素,描绘、再现古典诗词意境的画面,是学生依据古典诗词再次创作的过程。这样的创作过程,学生要发挥一定的想象与联想。种种的想象与联想,有助于学生对古典诗词内容的领会,有助于学生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有利于提升学生发现美、体验美的能力。 二、古典诗词教学融入绘画手段的方法 1、引导学生画一画 “象”是诗词中的物象、形象,是渗透诗词作者感情的客观事物。如《春江花月夜》和第一句至第八句的“象”有“江”“月”“花”。学生准确地找出诗词的“象”,是解读诗词的一把钥匙,是解读诗词的关键的一步。引导学生准确地找出了诗词的“象”,是在古典诗词教学的过程中融入绘画教学手段的前提条件。只有学生准确地找出了诗词的“象”,才能勾勒出完整的画面。 “意”就是诗词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由“象”来反映。同样的”象”,在任何人的笔下,都有相同或相近的“意”。如“柳”源于《诗经•采薇》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因“柳”与“留”谐音,于是成了惜别之情的“象”。学生准确地理解诗词的“意”,是解读诗词的另一把钥匙,是解读诗词的关键的一步。学生只有准确地理解诗词的“意”,才能领会作者在诗词中流露出来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准确理解古典诗词中“象”的“意”,是古典诗词教学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古典诗词创作常用的“象”有一百多个,“象”的“意”是什么,可以专题讲解,也可以帮学生归纳整理、印发给学生识记。学生足够掌握了古典诗词创作常用的“象”的“意”,有利于学生体会中华优秀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利于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与“象”组合的叠加生成了“意境”。学生准确理解古典诗词中“象”的“意”,有利于学生自主地解决类似“这些意象渲染怎样的意境?这样的意境又烘托了人物的什么心情?”这些问题,有利于学生成功地勾勒出直观的有血有肉的画面。 2、鼓励学生敢于去画一画 第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中职学生在文化素养、绘画能力和理解能力等方面,往往是比不上高中生;类似于幼儿保育、社会文化艺术等专业的学生绘画能力,比起其他没有接受美术教育的学生往往要高。第二,做好绘画手段的定位。古典诗词教学并非是绘画教学,绘画手段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在古典诗词教学的过程中要把控好融入绘画手段的时间,最多不能超过10分钟。如让学生根据《春江花月夜》和第一句至第八句“江”“月”“花”这三个“象”勾勒一幅简笔画,学生准确地理解这三个“象”的“意”是美好、兴奋、快乐,学生脑海里就会浮现出“浩瀚澄澈的江,绚烂耀眼的花,明亮空灵的月”的画面出来,利用5到8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用简笔画的形式将脑海里浮现出来的画面勾勒出来是足够的了。如果在10分钟之内是无法基本完成的,就让学生课后完成。第三,抓住时机,鼓励学生。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不能一概而论,也不宜过高。虽然我们期盼学生能绘出直观而富有灵性的画面,但只要学生有参与的动向,我们就要给予表扬。只要学生勾勒出来画是合理的,我们就要给予肯定。 3、激发学生发挥想象力画一画 首先,既要向学生传递美的理念,也要引导学生掌握表现美的方法。如引导学生赏析孟浩然的《海上日出》要求学生画海上日出,引导学生赏析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时要求学生画海上月出。太阳与月亮处于哪个位置会更好?太阳与海水的比例和色彩要怎样处理?月亮与海水的比例和色彩又要怎样处理?这些都要教师加以引导,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其次,引导学生运用艺术联想和想象去丰富意象,把古典诗词的文本想象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引导学生置身其中。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有两处极可作为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的素材。一是“乱石穿空……卷起千堆雪。”二是“羽扇纶巾,……樯橹灰飞烟灭。”其一是写江水腾涌的壮观自然景象,营造开阔博大的意境。二是写了周瑜儒雅风流的气度。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依据其一绘一幅画,学生必然要紧紧抓住“穿”“拍”“卷”三个动词,紧紧抓住“何谓乱石”“何谓惊涛”“何谓千堆雪”展开想象和联想,才能绘画出一幅江水腾涌的壮观自然景象。依据其二绘一幅画,学生必然要紧紧抓住“羽扇”“纶巾”等意象展开联想,明确执“羽扇”、佩“纶巾”是儒者之常态,才能绘画出周瑜儒雅风流的人物形象。这样的效果,意味学生对古典诗词的语言已有较深的感悟,意味审美教育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有所体现,也意味古典诗词教学融入绘画手段取得了成效。 (作者单位:陆丰市职业技术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