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汕尾城市在线网-看有温度的资讯

低年级智障生生活自理能力培养之我见

2022-4-24 14:19| 发布者: swcszx1688| 查看: 7791| 评论: 0|来自: 汕尾日报

摘要: 看有温度的资讯,就看汕尾城市在线网。

○徐小燕

培养低年级智障生生活自理能力,不但能减轻家庭负担,还能减轻社会负担。对特殊教育学校来说,培养智障生生活自理能力,是以适应其生存体验为中心的漫长的工作,对智障学生今后的成长,具有重大意义。

一、低年级智障生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误区

首先是家庭教育的误区。学校很多学生是来自乡镇或农村,家长普遍是事事包办代替,从不让孩子动手;要么觉得自己的子女反正是残疾人,没有什么培养的意义,任其发展无所谓。其次是学校教育的误区。很多培智教育的教师虽然知道低年级智障生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把知识传授和智力开发作为教学的重点,忽略了智障生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活动设计,导致他们在集体生活环境中依然具有很大的依赖性。

二、低年级智障生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低年级是智障儿童智力开发的关键时期,也是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首先,通过智障儿童的学习参与、训练、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一方面有利于其肌体和运动协调能力的发展,对其智力开发亦大有脾益。其次,培养和提高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方可使其逐步适应校园集体生活,有利于其尽快适应校园集体生活,同时有助于其养成独立自信、不依赖他人的性格。

三、低年级智障生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

(一)增强生活自理意识。

首先要做好的是家长的工作,让他们明确到对于孩子有能力做的事情,要尽量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使他们能够看到自己的价值。其次,则需要通过各种形式,让智障儿童认识到,自己已经长大了,自己的事情可以也应该自己来做,要能够在学习怎么去做的过程中,不怕苦不怕累。再次,对于教师来说,也应该把重点放到培养孩子的自理意识方面,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形式,来让孩子们意识到自己能够干好一些事情,为自己可以做好的事情而高兴,另一方面,则可以为孩子们创设较好的活动氛围,激发他们自己做事情的愿望,可以在他们上厕所、睡前穿脱衣时,有意识的提醒和肯定他们自己去做的意识。

(二)教给智障生生活自理的技巧。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和知识水平的差异,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针对不同情况调整训练难度,对于理解力较差的学生,适当降低训练难度。通过各种方式逐步使他们初步具备生活自理的技能。要让智障学生做到生活自理,必须让他们掌握生活自理的方法。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1、对学生进行基本的卫生常识教育。如:便后怎样用卫生纸擦干净,包括卫生纸的叠法(教师示范),卫生纸的擦法(特别强调女生要向后擦),以及不得随地大小便,便后要洗手等等。2、及时性教学,对于不会擦屁股的学生,利用他在上厕所时进行现场教学。3、每天定时让学生大小便,以养成学生按时大、小便的习惯。

(三)循序渐进,多做示范。

由于低年级智障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思维不能像常人一样有的放矢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因此,对他们的生活自理训练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多练习。教学时可以把一个训练内容分解成若干个极其简单的操作动作,让学生从一个简单的操作动作中学起,然后将分散的操作动作连贯成一个整体操作过程。例如:穿鞋子,可以把整个穿鞋过程分解成右脚穿鞋,左脚穿鞋。单脚穿鞋又分解出几个简单的步骤进行教学。1、一手拿起鞋子。2、将同侧脚抬起放置于另一腿上。3、双手握住鞋帮,让脚指头对准鞋口并伸进鞋口。4、用力将脚伸入鞋内,顶到鞋尖。5、伸出食指插入鞋后跟,并用力将鞋后跟往上提,使脚后跟紧贴鞋底跟。当左脚(或右脚)基本学会以后,另一脚的学习就相对容易。最终才让学生完整进行双脚练习。在整个练习过程中,教师必须耐心地一步一步分解指导,学生跟着教师学,小步子,多循环。

(四)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教师需要做到因材施教,需要进一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具有差异性的要求。要能够重视儿童之间的个体差异,重视不同的感受、需要、兴趣等内容,能够重视个别化教育。对于能力较强的孩子,可以对其进行较高的要求,而对于能力较差的儿童来说,则不能硬性要求他们,要对点滴的进步给予肯定。如在指导穿鞋的过程中,我就不会要求他们区分左右脚,在提示下把鞋穿好即可。能力强的智障学生不仅要正确区分左右脚,还要求正确系好鞋带。从而使每个智障儿童都拥有学会自我服务的意识,逐步学会掌握生活自理的各种技巧,并且能够体验到为他人服务的乐趣。

(五)运用多种激励机制,在赏识中展开训练活动。

智障儿童也如同常人一样喜欢听人表扬、厌恶批评,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肯定,但由于低年级智障生对语言的实际含义不一定能准确的理解,因此在表扬过程中,除了言语表扬外,还给予学生红花、五角星、小饰物和食物等作为奖励。在表扬时,教师往往是从对某一步骤的表扬,过渡到几个步骤的肯定,最终到达完整步骤的奖励,使激励机制更贴近智障儿童的心理需求,服务于促进低年级智障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这一根本目的。

(六)在教学和生活中反复练习,巩固提高。

生活实际当中。以学生的实践操作为主,教师的讲解为辅,做到少讲多练。比如个人卫生方面的教育训练,应将这一教育内容分为多个实践训练。利用学校有住校的条件,将他们带到宿舍中进行如何洗手、洗脸、洗脚、刷牙、剪指甲、整理衣服、整理床铺等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在学生动手操作过程中,教师先要进行讲解分析,示范后让学生一一进行练习,教师再进行操作指导,以满足班级中不同学生个体需要。同时教师应天天检查督促,让爱清洁、讲卫生在每天的生活中进行,逐渐养成习惯,真正做到适应生活。又如班级卫生,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动手打扫教室、擦黑板、门窗、桌椅板凳等等,并轮流进行值日负责,增强他们的责任心,让他们在生活劳动中学会怎么增强自己的生活能力,在生活中不断成长为一个有责任心,有自我调节能力,有自我提高意识的人。通过反复的强化,逐步养成智障学生生活自理方面的习惯和技能。

(七)家校合作,发挥家庭教育作用。

学校通过家校联系册、与家长面谈等形式,向家长通报孩子生活自理课的练习内容,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教师应指导家长利用日常生活指导学生参与劳动,加以指导与训练。希望家长在家能鼓励学生做一些简单的自我服务,把学校学到的生活技能在家中加以实践、运用,提供给孩子一些自我服务和帮助他人的机会。同时,请家长做好记录,教师再根据家长反映的情况对学生的每一个微小进步都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真正实现培养学生自理能力的合力效应。

总之,智障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两次教育就能有效的,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创造锻炼的机会,并在此基础上,言传身教,辅以耐心细致。只有这样,培养他们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成为现实。

(作者单位:陆丰市特殊教育学校)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