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东 小学数学教师提升高年级学生的数学能力,是基于高年级学生数学学习现状提出的,希望借助数学能力培养来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自觉投身到数学探索中,鼓励学生积极面对数学,增强学生的学习素养。学生在数学技能掌握中,可以从容地面对数学难题,找到适宜的解决办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为学生设置课前预习任务——提升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 部分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存在逃避、敷衍等学习态度,难以跟上教师教学的进度。为了解决学生的问题,教师与学生进行了积极的沟通,了解到学生是因为吸收数学知识速度慢,而无法很好地理解学习重难点,进而产生了自暴自弃的念头,不肯配合教师的工作。基于此,教师提出了课前预习的指导方法,通过为学生设置课前预习任务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让学生知道自己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有哪些部分需要重点关注,有哪些知识存在学习困难,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参与课堂学习,集中注意力寻求解决的方式。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对新知识有了清楚的认识,知道了应该怎样发挥课前预习的作用,养成了主动参与的习惯。由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提升高年级学生的数学能力,应懂得为学生设置课前预习任务,提升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 在学习“百分数”时,笔者为了使学生了解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教学中为学生设置了“寻找生活中的百分数”的课前预习任务,鼓励学生与其他学生合作,一起发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使用案例。学生在合作中,了解了百分数在衣服商标、食品营养成分表等方面的使用,为课堂学习做好了准备。 二、为学生设置课堂问题——提升学生动脑思考的能力 部分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喜欢依赖教师,认为不论遇到怎样的问题,只要等待教师解决就可以了,没必要花费自己的时间来思考。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丧失自主学习的能力,影响数学思维的构建。为了改善学生的思维现状,培养学生动脑分析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依据学生所学内容为学生设置了课堂问题,旨在突出学生思考,唤醒学生的自主性。在设置问题的时候,教师还要注意学生的理解情况,尽量贴合学生学情设置难度适宜的问题。学生在思考中,能够活跃自己的思维,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找到问题的答案,细化对知识的理解。由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提升高年级学生的数学能力,应懂得为学生设置课堂问题,提升学生动脑思考的能力。 在学习“扇形统计图”时,笔者为学生展示了某班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扇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并思考问题:你知道该班级参与人数最多的体育项目是哪一项吗?最少的呢?你是如何得来的?你认为扇形统计图有着怎样的特点?学生围绕问题对扇形统计图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知道了扇形统计图能够反映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熟悉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三、为学生创设实践活动——提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部分学生在数学实践中,对数学知识应用不恰当,数学基础不牢固。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学生知识应用的技能,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为学生设置了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熟悉知识点的使用技巧和注意事项。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改变了自己的想法,了解了实践的意义,掌握了知识运用的方法。由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提升高年级学生的数学能力,应懂得为学生创设实践活动,提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在学习“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时,笔者依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为学生设置了难度不一的练习题,鼓励学生实践,以此来锻炼学生的运算能力。学生在计算中,知道了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时候,应保持分母不变,让分子相加减。学生了解了分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在不断练习中提升了自己的运算速度和质量。 总之,小学高年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对数学有了初步的认识,产生了进一步挖掘的意识,也遇到了更多的困难和挑战。教师对高年级学生展开数学指导,让学生形成系统学习知识的习惯,了解了数学的特点,改变了学生对待数学的态度,使学生不再畏惧数学,而是能够积极地面对数学问题,寻求有效的解决方式。同时,教师也应当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推动了平等师生关系的建立,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让学生成了课堂的参与者和发展者,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作者单位:陆河县河口镇高潭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