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素莉 每当老师布置作文时,不少学生就皱起眉头或唉声叹气,说头疼不知道怎么写,不会写。他们问我:“老师,写作有什么秘诀吗?”“秘诀”当然是有的。下面我就根据个人多年的教学经验,浅谈如何使学生写好作文的一点看法。 一、仔细观察,积累素材 很多学生感到作文没什么可写,脑子里空空的,其实就是素材匮乏。写作虽在一时,积累素材全在平时,没有经常的积累,丰富的储备,想要写好文章是很难的。没有“原料”,怎么“加工”呢?那么“原料”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它自然不会是从天上掉下的。记得十九世纪俄罗斯著名艺术家巴•阿•菲多托夫的一句话正好回答了这问题。他说:“画室里劳动,只占我劳动的十分之一。我主要的工作是在别人家里和街头。我是求教于生活。我的劳动就是睁大眼睛去看,因为我的题材布在全城,我得四处奔波,去寻找它们。”你“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子,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把你的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写作也正如此,正如俗话说得好:“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只有长期不断对各种人物或事物细致的观察和描写,在大脑里储存大量素材,到真正写作时,才能迎刃而解,随手拈来。 在观察事物时,一定要把握事物的特点。正如法国著名短篇小说家莫泊桑所说的:“对你所要表现的东西,要长时间很注意地观察他,以便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和没有写过的特点。”即是说,要在实际斗争中培养认识能力和分析能力,留心观察各种事物,积累写作材料,写文章时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所以,我经常叫学生多写日记、小作文,哪怕是只言片语也好,这样日积月累,写作的素材在大脑题库里就丰富。 二、严于选材,认真提炼 有了材料,不要急于就事论事地写,而要反复认识这些材料中最本质的东西,该取的取,该舍的舍,一切以表现主题为中心而取舍,这就涉及到提炼的问题,提炼,就是观察事物要深入到它的内部,寻找它的内在精神,即不仅要“看到”,而且要“看出”,做到有所发现,也就是说,我们写作必须从纷纭,复杂的生活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材料,以小见大,以简单表现复杂,塑造出单纯而明晰的形象,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的:“永远必须用鲜明清晰的形象来表现事物的主要特征。”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有思想深度,才有内容,才不会干涩,才有骨有肉。 三、实事求是,写熟悉的东西 指导学生写作时,叫学生不应该去写自己不熟悉的东西,应该写自己熟悉的东西才能写得好:不应该写自己没感觉的东西,应该写自己有感受的东西。因为自己熟悉了,感动了,写出来才真切,才能感动人。自己都陌生的事物,怎能写得真切呢?自己没受感动,怎能感动人呢? 所以,只有实事求是写出的文章才会情真意切,身临其境,扣人心弦。胡乱编造,脱离生活是写不出文章的,正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说。所以,写文章应当先从自己熟悉的小事入手。 四、重视模仿,在模仿中创新 有一位老师说:“孩子牙牙学语,从模仿大人说话开始,一年级小学生练毛笔字,由描红入手;朗读课文,也学老师的范读。教学写作,也应该有范文,低年级学生写作文,主要是模仿。”这段话是很实际的。每篇课文就是范文。在教学中,我经常要求学生结合课文的中心思想学习如何立意,结合课文的内容学习如何取材。分析课文段落、结构,学习如何构思。朗读课文,学习语言表达技巧。读后仿作很见效,如学习了《生命》一文,要求学生仿写一篇记述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一事,在模仿中创新,写出具有独特色彩的文章来,这样练习写作,就不至于觉得老虎吃天无从下口,到写起文章时就不会手忙脚乱,而是有板有眼,有条不紊。写作水平也就在模仿中不断提高。 五、写作要在“改”字上下功夫 俗话说得好:“佳作常从改中来”,在一定意义上说,优秀作文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这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途径,每次写作时我都要求学生把写好了的文章还必须认真多次修改,因为一篇文章不可能一次写好,肯定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毛病。所以,要大胆、虚心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反复推敲,字斟句酌,不厌其烦地修改文章,尽量做到精益求精。修改作文应从改文章材料选择,改结构层次,改词句表达,改标点符号,改错别字等方面入手,这样才能写好文章。正如清人唐彪所说:“修改旧文章,重做旧题目,才能够深道。”李白是一代诗家,天下奇才,写诗一挥而就,但他在拟写《文选》时却拟写了三次,焚烧了三次。何况我们并非奇才,更要在“改”字上做文章,才能写好文章,对初学写作者更是如此。 六、提高思想,开阔视野 文章内容的深刻是作者思想深刻的表现。鲁迅先生有句名言:“从血管里流出来的都是血,从水管里流出来的都是水。”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我不断要求学生要提高自己的思想,思想是灵魂,是文章的精气神,所以,要想写好文章,应该在提高思想上多下些功夫,要自觉地要求自己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爱人民之所爱,憎人民之所憎,紧跟时代步伐,传播时代气息。这样才能写出内容正确、感情健康的好文章。 当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效途径很多,以上所述,只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体会较深的几个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究和总结。 (作者单位:陆河县水唇镇水唇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