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惠情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让学生对家乡的美景具备一定认知,以此来激发其热爱的情感。在了解当地传统知识的前提下,提升学习的兴趣,从而进行内心的成长与交流。在小学作文之中,应让其更深刻地感受家乡美好风景,传统习俗,扩大学生的学习空间与机会,拓宽习作时的素材。 一、运用乡土资源在习作教学中的作用 (一)提升家乡认知,营造特色教学环境 教师在开展乡土资源教学活动时,可通过营造氛围,悬挂有关的工艺品,在课堂上,教师可播放家乡的宣传短片,吸引其注意力,并对感官与听觉上进行刺激,加深对家乡正确的风景认知。同时还可设立讨论小组,互相交换环境的不同看法,深刻自身认知程度。 (二)激发参与兴趣,扩大知识范围 教师可引导学生加入对教室墙面进行布置,通过手工制作的方式锻炼其动手能力,通过设立多个相关专栏,粘贴学生平时游玩的照片来提升学生动手和学习的能力,在了解的同时,将自身的观念意识不断完善。例如:让其对春游与参观红色文化基地等照片进行装饰,在锻炼动手能力的同时,了解到家乡的美景与文化。 二、习作教学中运用乡土资源的措施 (一)充实作文教学 在小学作文教学工作中,为了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可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来让其真实地体验本地的乡土文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这一方法,来帮助学生扩大学习的空间与机会,使其具备充足的写作素材。 1、在自然景物中发掘资源 自然风景一直都是学生用来写作的良好素材之一,在实践课程时,教师应不断引导学生,对周边自然环境中的一草一木进行仔细观察,同时感受其中散发出来的独特魅力。自然风景中,各异的景观之中隐藏风格迥异的韵味,让学生感受到高山流水所表现出的大气磅礴、小桥流水的小家碧玉、碧海蓝天的海纳百川等多种自然之美。为能使学生能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可带领其进行真实感受。不仅如此,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看或参与家乡的民风民俗活动,例如我们本地民俗“兰仔嫲出巡”活动,可以指导学生写具体自己参加“兰仔嫲出巡”活动的现场情况,适当穿插风俗活动的特点或来历,畅谈感受,让学生感受家乡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学生只有真实体验过,才能了解其中表达的情感,从而促进写作能力不断完善。 2、在乡村生活中丰富素材 为了能让学生能更深刻感受到家乡的乡土风情,教师可带领其进入到乡村生活之中。通过该过程,促使其产生最真实的切身体会与丰富情感。教师引导其在生活能够敏捷地感受到日常中文学和艺术的心灵。为能达到预期目的,教师可组建相关的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开展乡村一日游的体验活动,在过程中对当地农家生活的特色,进行实际体验一番,并参与到所能做到的农务劳动工作中,学习生活的必备技能,或在节日那天,进行编写制作对联,并要求学生以当天的感受写出一篇作文,使其在实际活动中,完善写作素材。 (二)提升习作情感 家乡在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发展,其经过时间长久的洗礼,具备着浓厚的故事资源底蕴,这就是所谓的乡土文化。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将其掌握,会对其写作素材的收集有较大帮助。例如:教师组织同学成立资源探讨小组,主要是负责寻找和搜索家乡中具备的文化底蕴内容,并将各地区的民间故事记录下来,方便日后作文写作时的翻找查看。家乡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乡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都有可能蕴藏着丰富的故事资源。例如:在学习到《藏戏》时,可引导学生说说跟爷爷奶奶一起观看我们当地白字戏或西秦戏的经历,也可以询问老人了解白字戏和西秦戏的特点、来历及演变过程,使其具备更深层次的认知,促进写作能力的提升。 (三)设计风格题目 为了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展乡土资源作为作文的题目,教师可通过自身的权利进行学生的引导,在课堂上帮助其建立具备乡土风格写作题目,其再依据该题目进行思维拓展,写作完整的作文。在写出作文标题时,教师对其进行思维引导,使其意识到写作素材是丰富的,并且在选择时,能具备清晰准确的认知。例如:教师写出作文标题为《家乡XXX,我爱你!》,这种发散性的题目时,学生会对其中未被明确标明的部分产生疑问,需要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并能够明白生活中接触到的乡土性的资源,哪一点让自身觉得喜爱。在经过这一点拨后,便可依据以往实践中的真实内容进行描写,最终完成作文。 综上所述,教师善于引导学生,使其具有更加多元化的思维方式,激发其学习与探知的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丰富他们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汕尾市红海湾开发区田墘街道田三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