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日报记者 沈洛羊 通讯员 林奕生
在海陆丰红色记忆中,黄依侬是一个不应该被遗忘的名字。他组织过农会、参加过省港大罢工、参与和领导了海陆丰三次武装起义、创建苏维埃政权的工作。曾任东江特委、海陆惠紫临时特委、广东省省委委员等。而家乡人口耳相传对他的记忆,则是他腰挎双枪、身骑白马回乡闹革命的英雄形象。 高举农会大旗 黄依侬(1898-1931年),生于洲渚村一户渔民家庭,少时在本村小学就读,稍大跟父亲下海捕鱼。在此期间,与李禄、黄妈元、林广顺、黄吾荣、林家仔(都是革命英烈)等本地有为青年交好。 1923年春夏间,彭湃在海陆丰发起农民运动,考虑到金厢镇敌对势力较弱、没有强大地主武装,因此彭湃特派颜恽、林铁史等人到金厢宣传革命、发起组建农会。林铁史系海城鲤趋埔人氏,金厢圩林姓人氏系从鲤趋埔出祖,两地宗亲多有联系,有利于联络工作的开展。颜恽的妻子林淑青系金厢区洲渚人氏,便于掩护。当时为林铁史、颜恽带路的是陈谷荪,陈谷荪出身于陆城地主家庭,和彭湃一样背叛了自己的阶级,其父在金厢圩开鱼具店,与当地渔民经常来往,积累了深厚的人脉。 林铁史等人来到金厢后,由陈谷荪介绍认识了黄依侬、林广顺等人,黄依侬等人接受了农运思想,有拨云见日之感,不但带头加入农会,还踊跃向农民、渔民兄弟宣传革命思想,很快金厢树起了农会的旗帜,黄依侬任第一任会长。随后“七·五”农潮爆发,农会遭反动当局取缔,被宣布为非法。转入地下后,黄依侬坚持理想信念,团结李禄、黄妈元、林广顺、林家仔等一批坚定的农会会员,在金厢沿海一带坚持向土豪劣绅作各种形式的斗争。 1925年2月,第一次东征胜利后,陆丰农运迅速恢复。黄依侬在金厢一带的农、渔民中威望很高,在4月召开的陆丰县农民代表大会中,当选为县第一届农民协会执行委员,和庄梦祥、陈兆禧、陈谷荪等一起领导全县农运工作。同年冬,黄依侬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黄依侬带领金厢区农会开展土地革命,分田地前夕做了很多宣传发动工作,最重要的一次是召开各村执委联席扩大会议,全区400多名党员参加,会议开了一天一夜,决议掘掉田坣分田地,重新宣布废除一切苛捐杂税,同时决定把罪大恶极的19名地主进行处决。分田地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由农民自报,按该村耕地和与全村劳力和人口酌情进行分配。一种是完全按劳动力分配。为了分得公平,掘了田坣的土地全部用竹竿进行丈量。当时全区分田地进度有快有慢,约分配了六七成。 成长为坚定共产主义战士 1926年春,省港大罢工爆发,黄依侬积极组织人员、物资参与支援省港大罢工,任陆丰县支援省港大委员会委员。黄依侬的工作成绩曾受到省港大罢工领导人苏兆征的表扬。 1927年,黄依侬参与领导了海陆丰三次武装起义和创建苏维埃政权的工作。10月,中共陆丰县委成立,张威任书记,黄依侬当选为县委委员。11月,黄依侬当选陆丰县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在血与火的洗礼中,黄依侬成长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1927年10月份,南昌起义南撤部队奔向海陆丰时,在彭湃的领导下,甲子、湖东、南塘、金厢等地地下党全都参与了救援大行动,黄依侬在其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陪周恩来抵达陆丰的有叶挺、杨石魂,叶挺能讲客家话、杨石魂能讲福佬话。杨石魂是海陆丰地委领导第一次武装起义的领导之一、曾任惠潮梅农工救党军党代表,和海陆丰苏维埃政权的领导人都很熟悉,方便了联系沟通工作,为保护周恩来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回望历史,当年南昌起义南撤部队奔向海陆丰是历史的选择,并不是偶然的。而金厢镇革命基础好、人民觉悟高,为人们所熟知的周恩来总理身罹疟疾在黄厝寮(下埔村辖下自然村)黄秀文家居停近旬,能够安全转移香港也有其必然。 1928年1月,东江特委改组,黄依侬当选为东江特委委员。3月初,国民党大举“围剿”海陆丰苏区,海陆丰县城失陷,两县苏维埃政府撤到农村坚持斗争,在中共广东省委扩大会议上,黄依侬当选为广东省委委员。6月,海陆惠紫四县委员会成立,黄依侬当选为执行委员。10月,因东江特委东移潮梅和各县联系的交通困难,四县暴委和上级失去联系,因而成立海陆惠紫四县临时特委,黄依侬任宣传部长。 创建海上别动队 值得一提的是,1928年初,黄依侬收编了金厢沿海一带的渔民、游民,成立了陆丰苏维埃政府第一支海上别动队,这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支海上部队。别动队设立队长和党代表,由李禄、郑吾干、黄妈允、郑国南等领导,初建时有五六十人,十余条船,负责碣石湾的警卫与巡逻,追捕逃亡地主、反革命分子等 ,保卫海陆丰苏维埃政权的海上安全。 1930年冬,海陆紫三县根据地恢复,成立三县联合县委和苏维埃政府,黄依侬为领导人之一,负责财政工作。在艰苦的环境中,黄依侬想方设法,利用多种渠道,依靠苏区内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使军队和政府工作人员得到供给,为创造海陆惠紫根据地做出了重大贡献。 1931年,东江特委执行左倾路线,在肃反扩大化中,黄依侬遇害牺牲,时年33岁。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对黄依侬予以平反,评为革命烈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