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盟军在遮浪半岛的施公寮角设立无线电台,派来2名美国人及1名翻译。盟机根据电台发出的信息,数次命中了汕尾湾外后江澳等处的敌舰目标,干扰了日军封锁汕尾海域的战略部署。1943年12月20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宣布成立。1944年6月以后,美军在太平洋逐岛作战,屡战屡胜。日军预料到美军下一步的战略意图,可能在中国东南沿海汕尾地区登陆。于是制订了对美军作战的《势号作战计划》,决定抢先占领汕尾港,防止盟军在海陆丰沿海登陆。同时打通华南沿海交通线。 1945年1月,日军根据情报认为美军在南中国的登陆点,主要是碣石湾,红海湾以至大亚湾海岸。为了预防美军在这一地带登陆华南,与在中国大陆的抗日部队上下夹攻日军,以及为维护其在大陆撤兵的退路,日本决定派大兵团占据这一战略要地,在汕尾开展防御美军的军事活动。执行这一战斗任务的南支派遣军,共约3.5万人。于1月初旬从湘桂边境出发,经桂、梧、广州等地,辗转多时到达惠阳稔山圩。进军汕尾地区的104师团,内辖(剑)、(梅)、(风)等部队。师团长为(风)9875部队司令部的末藤中将。104师团统辖的兵种:有步兵108联队、137联队、161联队,还有野炮兵104联队,工兵104联队,辎重兵104联队等。其部队编制是:每个联队分三个大队,各个大队分为四个中队,中队下设小队。联队共有十二个中队的兵力。1月21日晚,日军海陆并驱:陆路由步兵第108联队第1大队和第3大队的步兵1000余名,骑兵大队的骑兵600名,分别从稔山、吉隆等出发攻占海城;翌日第2中队占领汕尾港,第4中队占领马宫港和可塘圩。傍晚,日第3大队经过战斗后冲入陆丰县城。海路由137联队步兵100余名,乘战舰从港口开赴龟龄岛,协同该岛伪军于23日晚偷登捷胜、田墘海岸。1月29日下午,日本104师团主力压境而来,开进汕尾地区。直至月底,日军后续部队已全部完成了占领海陆丰的战略任务。其中步兵第108联队占领田墘、捷胜、遮浪和陆丰东部地区,步兵第137联队占领汕尾、鲘门、东涌、马宫、平海所城一带,步兵第161联队占领海陆丰的交界处。接着104师团司令部对汕尾全境进行了防御美军登陆的战略部署,布置了如下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从大德港的山边城起至长沙湾的镇海城(城仔)止,沿线定点于大德岭、大坪山、落山虎、宝楼山、马蹄岭、新地山、大岭鼓山、乌石莲等地,构筑洞窟式的防御工事。在这道防线的西段(红海湾东北岸),驻有137步兵联队,联队总部设在竹围圩。防线中段(宝楼山)驻扎富士部队(剑),该部配备官兵430人,战马16匹、步枪180支,机枪数挺,无线电台一部。防线东段(碣石湾西北岸)驻守108步兵联队,联队总部设在黄岗岭。在第一道防线前面的海岸线上,除在汕尾至落虎山阵地驻扎步兵第137联队第10中队以及野炮兵第104联队,还部署了两支汉奸队伍,即驻防江牡岛的日伪43师第1团,团长彭志强,兵力约230人。以及驻防龟龄岛的日伪中国独立海军警备司令部(反共救国军),司令凌炳权,副司令余少廷,辖下四个大队,二个独立中队,兵力约800人。日伪军在碣石湾、红海湾及大亚湾的海岸上构筑防御工事和哨所,配合日军舰巡守海防线,控制海口,发布军情信号,预防美军登陆,成为日军第一道防线的前哨。 第二道防线,自海陆丰交界的法留山起至大嶂山、将军山一带止。修筑战壕碉堡等防御工事,派驻日161步兵联队。联队总部设在乌面岭。辖下第3大队驻大嶂山,第2大队驻法留山。后又派驻野炮兵第104联队第3中队,在法留山、乌面岭、大峰山构筑阵地。日军野炮兵第104联队第二中队在陆丰海甲山、乌帽子山、石径山等构筑阵地。 第三道防线,从海丰的莲花山起至塔尾湖、龙须径一带止,由137联队第1大队分兵把守。 2月9日至3月底,又派驻104野炮联队(直辖部队)本部以及辖下的4、5、6中队。野炮联队部设在莲花山,在公平、塔尾湖两个据点中间构筑野炮阵地,在五狮垭修筑飞机场,准备停泊飞机和进驻17名航空队员。同时日军辎重部队在海丰老车站设立陆路运输站,配置汽车55辆和驾驶员60人。此外,还在第一防线左右翼的平海所城和神泉港派驻129师团和130师团的主力。2月17日,日军司令部发现还有防守空白,于是派出第137联队第1大队移防到鲘门附近构筑阵地,大队本部亦从莲花山迁进鲘门港。其下属第3中队驻南山宋存庵,第4中队驻杨古林,第1机关枪中队和运输部队驻围岭头,以此防止盟军部队从东西两翼登陆,对第一防线的薄弱环节进行侧面袭击。 日军将这三道防线自诩为“马蹄形堡垒战术”军事网络。2月13日,铃木师团长抵达海丰后,师团司令部从汕尾迁到海丰县城东笏星云楼,由(风)部队的松网中尉率步兵100多名警卫。同时,政务部、陆军医院、野战仓库等均分别设在城郊的南门湖别墅、名园、埔下等处。(梅)部队的防地司令部亦由碣石观音山内迁。这条弧形的防线,连接着师团的政治、军事活动点——汕尾港、海城,成为这支防守部队的指挥中枢。负责各兵种的将佐计有:参谋员佐藤大佐,野战炮兵(工兵)的小林大佐,骑兵的野田中佐,步兵的松网中尉、三田中尉等,经理部的内田中尉,宪兵队的三田中尉,情报所的方田中尉,守备队的长谷少尉,还有复兴海陆政务班的主管金子博。 1943年12月,广东省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成立后,惠海行商自卫队组编为东纵海丰独立队。中队长张建南。驻在地大安峒,沿途保护商人货物,并向商人征税,所收大部份税款上缴海陆丰县委作为经费。1945年2月,为扰乱日军在海陆丰的战略部署,打通同盟军援助抗日后方的运输线和登陆点,中共东江纵队派出独立第4大队挺进海丰大安峒。旋以独4大队为基础结合惠海行商自卫队在大安峒成立东江纵队第六支队(简称东纵六支)。支队长叶基,政委郑重。辖三个大队,第一大队长韩捷、政委韩藻光;第二大队长吴海、政委黄秉;第三大队长张建南、政委姚山。支队部设政治处(郭坚负责)、参谋处(黄显群负责)、后勤处等。惠海行商自卫队改编为东纵六支海丰独立大队,代号火球。张建南任大队长。辖1个中队(连)120多人,朱连房任连长,代号“天狼”。东纵六支执行以山区为根据地,大力发展平原武装斗争的方针,队伍的壮大极为迅速。至1945年5月,除六支队主力外,各区成立了救乡自卫大队。全部武装已发展至2000多人,活动于海陆丰和惠阳东部等地区。6月,东纵六支党委和海丰县委在大安峒成立海丰县民主县政府,选举吴棣伍为县长。根据当时的军事政治情况,六支队为了积极开展对敌斗争,以第一大队活动于公平、黄羌、惠阳、高潭、新安、布心及莲花山周围等地;张建南率领第三大队在赤石、鮜门、小漠一带活动,采取游击战术,保护东纵六支大本营的安全;吴海则率第二大队(独4大队)南下挺进敌占区,开辟新战场,机动灵活地转战于流涌、汕尾、可塘、赤花等地。据东纵六支当时发布的战报,1945年3~7月,抗日队伍主要打了如下胜仗: 3月3日,汕尾日兵11名配轻机1挺,步枪10支,由大化山出动,经溪角山、沙港到石头村抢掠。另一批日兵21名配轻机一挺,步枪20支,经径口、船坞到青坑圩,欲在该处召集保甲长会议。我六支队闻讯即派出小队20人,配轻机1挺,步枪12支,配合沙港民兵截击敌人归路。当布置停当时,日军已向赤花推进。六支队员4人配合当地民兵,于敌迫近赤花村时即行迎击,敌据田畦抵抗。独4大队和当地群众将敌三面包围,敌人无法逃脱,仍据田畦反抗。六支突击队员勇敢地跃至距敌人30米处,抛出手榴弹轰击,卒因手榴弹不响,机枪又发生障碍,无法消灭日军。战斗坚持了30分钟。独4大队闻日军增援百余人赶来,始从容退出战斗。此次战斗击毙敌兵3名,伤5名。六支队员牺牲2名。 3月5日,日军马队20多骑,从惠阳(现属惠东)途经海丰赤石。东纵六支自卫大队和赤石自卫队共40人,登陂仔岭伏击。日军至新径桥即遭迎头痛击,不支逃遁,张建南率队员乘胜追击。是役缴获战马8匹,打死2匹。击毙日兵2名,俘虏2名,缴获步枪2支及军用品一批。 3月8日,六区委事前获知驻可塘日军一个排窜犯流冲圩的情报,即刻汇报上级,中共六支领导部署吴海大队和县救乡大队从南涂开往流冲渡口截击,并发动茅铺等村群众手持土枪、土炮和尖串配合,鸣锣吹角助战。早晨,果然驻可塘日军40多人,配轻机枪2挺、步枪20余支,在浓雾下分乘六、七艘橡皮艇准备渡过东溪,进犯青坑墟抢掠粮食。六支独4大队中队长钟通闻讯从南涂跑步到流清渡口伏击,立即带领轻机枪班架起机枪发出点射,打翻了驶在前面的橡皮艇,日兵随艇被激流卷走。双方激战一整天。至夜暮日军溃败窜回流清渡口过河时,日40多名援军赶到,独4大队已安全撤回。是役军民夹攻,共毙敌9人,伤敌12人。 3月17日,日军20余人带着轻机枪步枪等武器,由梅陇据点到水口村抢粮,与六支派出的海丰自卫队30多人遭遇,立即发生战斗。六支侦察队员当场击毙日搜索兵1人,日军闻枪声甚为慌乱,急忙登山占领制高点。自卫队员追尾向之开火数发,敌增援驰至,自卫队员从容撤离战场。 (图:日军列队占领民国海丰县署) 4月,10多名日兵划小船沿黄江至渡头圩附近乡村抢掠。中共救乡大队侦悉后即在友冲山设伏,并派短枪队将敌汽船弄走。日兵遭痛击后急欲退却,但已无艇可逃。除1名游过河逃脱外,余均被击毙。救乡队缴敌步枪十余支。同月,日军运输队从公平经高潭运输货物,遭到六支第5大队一部和自卫队在佛子凹的伏击。在韩健政委的指挥下,毙伤敌多人,打死军马1匹。 5月20日,驻扎红草蟹头村的日军乘两只木船在联安三江古庙停泊,8名日军带着一名翻译登岸到白町村抢掠。六支天雷队闻讯赶到三江古庙,将日军木船移走,断掉日军的退路。然后埋伏在庙旁红树林内和优冲乡北社村两处形成布袋,耐心等待日军回返。响午,日军强迫村民挑着抢来的财物途经优冲乡北社村,首先遭到天雷队和当地群众的伏击,当场打死了1名日兵。其余日军丢下所有财物和挑夫,在天雷队和当地群众的追击下,狼狈逃到三江古庙泊舟处找不见船只。大惊失色之下,又遭到埋伏在红树林的天雷队员的夹击。只好跳进弯曲的港汊和红树林中,在深沉的夜色中,不是被打死就是自行溺毙。仅有1名逃脱回日军据点。22日下午,100多名日军气势汹汹地乘船抵达三江口,上岸包围圆山乡。发现弄错村庄就地住了一宿。23日清晨日军再包围优冲乡,由于大部分村民已经先行转移,日军扑了一空。将怒火发在村庄上,放火焚烧民房,使优冲乡陷入一片火海中。然后日军狡诈的假装撤走。有些躲避不远的群众看见日军走远,就贸然回乡救火,惨遭事先已隐蔽在村后猪腰山的几十名日军开枪射杀。这次优冲惨案,共有4人受伤,22人被杀害。被焚毁的房屋200多间。 5月底,一区救乡队截击日军从汕尾开往海城的汽艇队,缴获汽艇一艘和艇上所载的军用物资。同月,驻海城日兵4人到附城东笏山沟村骚扰,该村几位农民假意设酒宴招待他们,乘其酩酊大醉之时,将4名日兵杀死,夺取4支步枪参加一区救乡大队。 6月4日,东纵六支吴海大队乘日军兵力空虚时袭击赤石,毙伤日兵30余人。国民党在惠阳的地主武装陆如钧、赖耀庭部,竟集结300多人进军赤石援助日军,途中遭到中共东纵主力部队和救乡大队的猛烈攻击,陆赖部溃败而逃。 6月7日,钟超武守备部队纠集惠阳和梅陇地区反共武装陆如钧、赖耀庭、曾广聘等部400余人,分三路进攻中共抗日基地大安峒。东纵六支主力分头抗击,在黄山洞展开战斗,致敌死伤多人。 6月13日,龟龄岛日伪海军第4大队第10中队100人,到赤坑京溪埔向抗日民主政府第2救乡武装大队缴械投降。 7月间,龟龄岛日伪海军第5大队205人到赤坑屿仔村抢劫,为吴海大队包围,被迫投降。中旬,为争取反扫荡斗争的更大胜利,东纵六支主力攻击赤石日军据点,击退赶来增援的日军2个小分队,经过激烈的战斗终于攻下赤石。是役击毙击伤日军19名,俘3名,缴获轻机枪1挺,英式自动步枪2支,长短枪17支,战马2匹,军用物资一大批。 1945年,在中国和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打击下,日本侵略军迅速地土崩瓦解。5~6月,美国飞机轰炸了盘踞红海湾一带的日舰,日军尸体漂浮至百安半岛、排角等海滩。面临灭亡的日军犹作垂死挣扎,部队调动频繁。6月,第104师团总部离开海丰去惠州,随着步兵第37联队、161联队亦奉令撤退到大亚湾,步兵第108联队集结在陆丰县城郊区。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停战诏书,驻汕尾地区第137联队第10中队(无线电部队)接收到停战的消息。8月18日,步兵108联队在陆丰接到师团长下达的停战命令。30日,第137联队在海丰县城烧毁军旗。9月,东纵海丰六区自卫队和区民主政府接受竹围据点两批携枪的投降日军,计接收轻机枪4挺,驳壳枪、步枪等军用物资一批。随即将第一次投降的8名日兵,转送至东纵司令部反战同盟,分批遣返回国。10月7日,内迁黄羌罗輋乡钟氏祖祠的海丰县长黄仲文返回海城,恢复县境的国民党统治,限令盘踞汕尾地区的日军投降。国民党部队的缪培南中将,代表第七战区司令长官余汉谋上将,接受日驻守惠州和汕尾地区的104师全体官兵的投降。 温馨提示 【红色记忆】到此结束,感谢您的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