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小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革命文化”这一课程内容主题。这就要要求教师上好“革命文化”类课文的同时,实现语文学习和精神成长的和谐统一。 一、设计多种语文活动,激发阅读兴趣 “革命文化”类的课文记录或描写的英雄人物、模范人物很有时代感,离孩子的生活很远,要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很难感受到其宽广的胸怀。教师可设计多种活动,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感受人物的崇高精神和人格力量,认识生命的价值。 学习《为人民服务》,学生不认识张思德同志,教师通过播放《张思德》的影视作品,让学生看到一个吃苦耐劳、乐于助人、积极乐观,处处为他人着想的张思德,因此,我们了解到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队伍是为人民服务的。《十六年前的回忆》让学生查找当时的历史资料,明白当时时局的严峻,李大钊的崇高人格变得更加丰满。 二、着眼单元语文要素,实现精神成长 统编教材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是单元教学的目标、要求以及教学重点。其中“关注外表、表情、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格”。是此单元格的一个语文要素。教学中要着眼于语文要素,多种阅读方法相结合体会人物的品质,实现学生的精神成长。 1.关注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体会人物的品质 “革命文化”类的课文包含着思想的写照,折射出思想的光辉。在教学过程,教师不能把目标简单的指向对人物精神的感悟,带领学生关注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体会人物的品质。 如《毛主席在花山》一文,因为毛主席关心人民,所以没听到碾米的声音时,他的神情是严肃的;因为他把人民放在心上,所以给群众沏茶、解释喝茶的好处;因为爱护群众,所以帮母女推碾子。这些小事都是通过毛主席的语言、动作、神态,让我们感受到毛主席和蔼可亲,时时处处为群众着想,与群众心连心的伟人形象。 2.关注主要情节,适当补白,体会人物品格 在《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中,两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很精彩。一是解放军在解放隆化城遇阻,董存瑞主动请战。二是受伤后来到桥下,在找不到合适的位置放炸药包,冲锋号响起的时刻,董存瑞不惜用身体托住炸药包,炸毁暗堡,为部队开辟一条前进的道路。学生通过关注这两处的描写,走进人物的内心,想象董存瑞此刻的想法。有的学生会说:“董存瑞想:敌人的火力点如此凶猛,和我出生入死的兄弟们一个个倒在我的面前,强攻是不行的。要想胜利,炸掉暗堡是关键。”有的同学会讲:“主动请战,意味着牺牲。打仗就会有牺牲,但我尽可能地想办法保护好自己,又能完成任务。”“冲锋号已经响起,战友们已冒着枪林弹雨向前冲,可暗堡还没拔掉。就用我一个人的生命换更多人活着吧。”这样的补白,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董存瑞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就深深的印在学生心上。 3.抓住场面描写,体会革命英雄的优秀品质 《飞夺泸定桥》中红四团的战士为了和国民党抢时间,打着火把,冒雨前进的场面和红四团的战士组成突击队夺桥的惊心动魄的场面振奋人心。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桥的环境和敌人嚣张的喊话,体会到夺桥的难度之大。再引导学生脑中再现对红四团战士“拿着、背着、带着、冒着、攀着”的画面,从而体会英雄们英勇无畏的精神。 三、品味语言,落实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任务 革命文化类的文本,大多文质兼美。既是革命精神的写照,也是语言的典范,也是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好载体。学习这样的课文,必须将革命传统教学与语言训练相结合。 1.积累语言,学以致用 “革命文化”类课文,要表现英雄的精神,往往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来表现。教师要在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魅力的同时,还要注重语言文字的运用。笔者在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一篇文章介绍了描写李大钊同志外貌、表情的文章。“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平静而慈祥的脸。”学生联系上下文和反复的朗读中品味李大钊同志虽受酷刑,但仍坚贞不屈的精神。学生通过品味“平静而慈祥的脸”,李大钊同志对家人的关心和爱跃然纸上。教师相机进行语言训练:“回想你身边的一个人,仿写句子。”这一环节的设计,教师在语言训练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渗透,实现人文素养与语文要素的统一。 2.关注表达,积累写法 《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的“前后照应”写法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教师除了要多花时间让学生发现这一写作规律,并在习作指导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做到读写结合。 四、加强单元整合,拓宽阅读面 教师需要构建课程体系的意识,充分挖掘和整合课程体系,把课文与单元中的板块联系起来,前后勾连,在课堂上实现“1 X”的阅读模式。如在教学《古诗三首》,可以将单元的“词句段运用”合并到这节课的教学中,以拓展的形式让学生理解并运用。教学《为人民服务》时可以把《毛主席在花山》整合在一起,以联接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领会“为人民服务”的含义。学生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时可以把《囚歌》整合在一起,从而体会中国共产党为了革命事业不畏牺牲、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 总之,“革命文化”类课文,承载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我们必须在教学中突出语文学科的特质,让学生在文本的学习中受到革命先辈的精神熏陶,从而达到传承红色基因,筑牢中国精神标识的目的,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祖国培养有思想、有能力、有责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单位:汕尾市陆河县实验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