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柏华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所谓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是一个人内在十分重要且宝贵的品质。因此,教师和家长教育、培养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道德习惯等,那他们日后必然能更轻松地步入高层次的知识学习中,进而学会独立思考、明辨是非。反之,不良的学习习惯也会阻碍学生的成长和进步。作为教师,应明确学习习惯的重要性,给予正确指导。 那么,语文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一、培养认真学习、细心发现的习惯 认真学习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要求。小学阶段的语文最基础的教育在于引导学生积累字词、成语、基本句型等,是一个从“0”到“1”,由量变引起质变的飞跃性过程,这便意味着同学们在学习语文时,需要勤读、勤思、勤记、勤练、勤写。 细心发现是深入学习语文知识、体会语文深层次美感的必备条件。文选式的语文教材知识点,大部分时候是需要学生们独立领会、感悟、分析的,只是由于学生们的知识积累、认真和细心等方面的差异,因此个体所收获的语文知识也就大不相同了。例如:有部分细心的同学在阅读文章、体会文章时,能注意到每一个字、词、甚至是标点符号的细小变化,从而引发思考;亦或者有部分认真的同学,会主动分析全文的行文逻辑、关注作者的主题思想、推敲文章的写作技巧,并且运用课外辅导材料提前课文进行预习、整理、认真思考做好读书笔记等工作;然而,还有不少学生在学习中却总是习惯于采取“粗放型”的学习方式,他们只是将重心放在认字、写字、句子是否通顺的粗浅层面。日积月累、认真学习、细心发现的学生,其语文素养自然高于“粗放型”学生。 在学校,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经常教导学生认真学习、明确细心发现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逐步养成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并给予学生正面积极的表扬反馈,强化学生的学习信心;在家里,父母也应在生活中观察总结孩子个性化的不良学习习惯,主动与教师沟通。在家校合作中,针对性地对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提供纠正方案和学习建议,方可事半功倍。 二、培养遵循语文学习过程的习惯 学习过程一般是指制定计划、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作业练习、系统复习,每个环节紧密相连,缺一不可。在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我发现部分学生认为:学习就是听课、完成作业、考个好成绩;部分家长也产生了一定认知偏差:过于关注学习成绩,而没有充分认识到孩子学习过程的重要性。但在教育者看来,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极为重要,培养学生养成严格遵循学习过程的良好习惯,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就语文科目为例:教材预习时,教师应提出明确的、具体的预习要求,让学生做好心理、知识、教材准备;正式上课时,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各个环节的互动提问、积极思考问题、主动回答问题;在课后,教师要带领学生归纳总结课程重点,并要求学生认真复习。 同时,为了发挥作业巩固学生知识的积极意义,教师可以分难度等级布置多层次、多类型作业,如:活动作业、主题作业、小组作业等,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的学习发展,并督促学生做到认真、独立完成,合乎格式要求,按时提交等,以便于教师从作业反馈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调整教学的目标和方法。 而作为家长,对孩子学习的关注点不应该再仅仅局限于分数,应摒弃“唯分数”论,兼具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与结果,也应配合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要求:提前预习,学有所思、思有所获、获有所感,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培养倾听、发言与阅读的习惯 语文是表达人类思想的一种工具。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同时,不仅是以语文知识教学为主,更会以听说读写的形式渗透语言能力的培养,领会关键要领,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1、 倾听的要领。全神贯注集中注意力,不轻易打断发言者,学会抓住关键词、化繁为简、理解说话者的意图。 2、 发言的要领。用端正大方的态度,清楚明了的发音,言辞准确的表达,意思完整的句子来有条有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 读书的要领。求知欲和兴趣是发展长期阅读的基本条件。教师在“好读书”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在阅读中要勤于思考、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在阅读中深思,在深思中有所体会和收获,才能真正做到将文章内化于心,从而外化于行。结合时代发展,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创新读书方法,例如打破学科壁垒,将古诗词与音乐相融合。但不管采用何种阅读方法,读后都应有所收获,学生可尝试书籍分享、或写出心得批注进的方式总结阅读成果。 教师在学校为孩子们搭建朗诵分享平台,培养学生保持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而家长在生活中也应主动带头阅读,并于潜移默化中向孩子渗透博览群书的观点。家长应尊重教师给出的阅读建议,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和个性化特点,为孩子挑选合适的书籍,协助孩子完成心得批注并给与鼓励和表扬,让孩子体验阅读理解的成就感。这样坚持下去,孩子热爱阅读的习惯才能逐渐得以强化。 四、培养写字和写作的良好习惯 写字教学仍是当前小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写字要做到姿势、执笔方法正确,笔顺、结构无误,笔画到位,尤其要注意养成不写错别字的习惯,培养学生仔细思辨同音字、形近字。 而写作是对学生语文知识能力的综合检验。要注意培养学生养成勤观察、积累和思考生活的习惯、我手写我心的习惯、下笔前审题的习惯、构思的习惯、一鼓作气写完整篇习作的习惯、多次修改的习惯、认真对待教师批改和评奖的习惯等等。 枯燥的写字练习和无直接经验的写作会让学生们感受到无趣,进而厌恶学习。作为家长,此时应重点关注孩子的负面情绪,在写字枯燥时,安排休息或给予鼓励;在写作无素材时,主动分享亲身经历、积极联系生活实际,打开孩子思路;在空闲之时,带领孩子外出领略劳动之美、生活之美、自然之美、科技之美,让孩子积累丰富的直接经验用于写作,扩展孩子的眼界。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培养学生养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需要投入巨大的时间和精力成本,也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努力。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惠及学生一生。 (作者单位:海丰县海城镇彭湃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