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素洁 近日,教育部门针对义务教育阶段提出的“双减”政策,其中就提到了读物管理,既要治理以往课外读物进校园过程中产生的乱象,又要鼓励优质读物进校园,营造学校良好的阅读氛围,达到良法善治的目标。由此可见,课外阅读是重中之重。而指导小学生有效阅读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将课外阅读课程化。 一、课外阅读课程化的意义 “双减”是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但不能减教学质量,所以一定要向课堂要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于语文学科来说,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课外阅读课程化是一种基于语文课程标准的有序教学,它将语文课程体系中提到的课外阅读的要求牢牢地落实了。它是将读、摘、思、写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综合学习过程。它转变了小学语文教学观念和模式,整合了学习内容,将阅读结构化,把课内教学和课外阅读进行双重改革,打破了时下语文课只读语文书的痼疾,助力小学生落实语文新课标中规定的课外阅读量,从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二、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课程化的实施途径 (一)指导阅读方法 教师承担着学生读书引路人的重任,为了保证阅读的质量,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方法。如读书时可以将读、思、写、使用工具书结合起来;还可以根据文本灵活运用精读、略读、跳读等阅读方法,告诉学生借鉴名人读书方法时不是依葫芦画瓢,而应根据具体的读物具体分析运用。 (二)保证阅读时间和空间 1、营造悦读氛围 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战场。更是阅读的快乐天地。教师一定要积极营造班级阅读氛围。例如:在教室开辟一个较敞亮的角落布置成读书角,号召学生将自己的好书捐到图书角,与班中同学共享阅读的快乐。同时,利用好班级的墙壁、黑板报,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贴在墙壁上,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使他们情不自禁地捧起书本来读。 2、抓好一日“两读” 每天,除了布置基本的教材背诵任务,晨读、午读的时间,可以留给孩子来背诵、阅读自己喜欢和教师推荐的书籍。例如一些经典名著《论语》、《唐诗宋词》等。一个学期下来,学生会积累很多的成语、名句,有了丰厚的文化积淀,学生写起文章来便能“下笔如有神”了。 3、设置固定阅读课 教师要改变现行的阅读课现状。每周可以挤出一节课作为阅读课。在课上,教师结合阅读教材对学生的阅读进行一定的指导,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和探讨。 (三)渗透课堂教学各个环节 1、备课环节 为了更顺利更和谐地把课外阅读融入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在备课时做足功夫,首先吃透教材,把握重难点。其次,做大量的搜集、整理工作,选取与课文相近或类似的材料,为讲授新课和课外拓展做准备。 2、教授新课环节 在教授新课时,教师可以利用阅读课文中提供的资料进行有选择地比较阅读。例如,六年级第八单元“走近鲁迅”的课文,在进行教学时,为了让学生看出闰土30年前后的变化可以给学生提供《故乡》中闰土30年后与鲁迅再次见面的一段文字,两段材料进行比较阅读,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文本。 3、课后拓展环节 在课后拓展环节,教师可以将之前备课时搜集到的资料引入课内。例如教授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课文《杨氏之子》时,我适时拓展了一篇文言文《徐氏之子》,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文言文方法自学《徐氏之子》。我再顺势推荐学生阅读整本书《世说新语》,就水到渠成了。 4、复习环节 在复习时,教师便可以改变复习方式,根据单元的主题来进行拓展阅读。这样,不仅使复习充满新鲜感,还可以趁此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如教学《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后,顺势指导学生阅读《赤壁之战》《三顾茅庐》等故事。 (四)丰富阅读形式和活动 1、每月好书推荐会 好书推荐会是指每个月安排一节课让学生分享一本书中有趣的情节,可以采取表演、演讲、讲故事、朗诵、读后感等多种形式和大家分享读书的心得。偶尔,教师还可以请几位家长通过录视频的方式为孩子们推荐他们读过的好书及体会。激发学生读好书、好读书。 2、读书笔记展评活动 “不动笔墨不读书”。我时常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记笔记。圈圈、画画、点点、抄抄。最后,把学生的优秀笔记汇集起来,在月好书推荐会上展示出来,让学生点评。 3、课前分享 每节语文课前3分钟,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座号依次上台分享课余时间阅读中的故事,或精彩的句段,或让学生说一新闻,背一古诗,甚至让学生把小故事加上语言动作表演出来,让阅读变得有滋有味。 三、注重阅读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阅读反馈应及时作出评价。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档案袋式评价,收录学生的读书感想。也可以让学生在分享交流中进行相互的评价,还可以采用“以展代评”的方式,充分利用黑板报、墙报展示学生的读书收获。 总而言之,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而言, 既要不折不扣落实“双减”政策精神,又要提高教学质量。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切合班级实际情况,从学生角度出发,创新教学方法,采取不同方式把课外阅读融入到教学中,让课外阅读课程化,助力小学生有效阅读,从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陆河县实验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