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振波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离不开的重要工具。在初中阶段,教师在教学时应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出发,应用信息技术,进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有效性。 一、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的意义 有效性主要是指的是结合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要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中可以高效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让学生将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入,将操作技巧掌握得更加牢固。这需要教师进行重点的分析和探索,将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重点。有效性的课堂教学可以让课堂的重要功能最大化放大,可以让课堂上的知识点充分发挥作用,高质量地实现教学育人的目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虽然现今存在诸多原因,导致信息技术课堂无法高效开展。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要探索有效性的教学策略。 二、目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对学生的个性化重视 在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中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合理利用网络技术的便利为学习带来帮助。但是由于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就会出现教师不能提高教学质量的情况。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吸收知识快,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吸收知识慢,课堂效果不好。这样的情况持续下去就会导致课堂的有效性程度提升不够,许多知识需要循环反复重复,教师的教学活动无法深入开展。 (二)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较少 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但是,当前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过于重视对理论知识的讲授,忽视了对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大部分是被动接受教师的讲授,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课堂中真正自主探究的时间较少,导致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不够。学生对自主探究失去兴趣,就会对信息技术这门课失去基本的动力,学生在课堂中被动接受教师的知识,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三)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足 传统的信息计术教学,主要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在观看完教师的操作后按照教师的步骤进行学习实践。这样的教学方法虽不会存在明显的不足,但是会扼杀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只会跟随着教师的步伐按部就班,但是却对于每一个知识点的“怎样做”和“为何做”掌握不清,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应该在课堂中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也会激发创新思维,获得新的收获。 三、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一)针对学生情况,制定个性化教学策略 利用“微课”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喜好和学习水平,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学习。学生在微课中可以将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充分发挥出,例如在学习《数字化声音播放》时,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在网络平台上自行了解自己感兴趣的有关的知识点,可以了解声音数字化的发展进程,影响数字化声音的要素以及数字化声音的表示方法等等。在上课前教师可以提问部分学生,让学生给大家介绍自己在微课中学习到了哪些知识,根据不同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可以进行个性化的评价和建议。这样,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都会提高兴趣,充分提高课堂质量。 (二)利用微课与小组探究,提高自学能力 教师在讲课时可以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成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主要方式。教师可以在分组时将学习能力较好和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合理分配,这样在小组探究中组员可以明确自身的任务,合理分配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探究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不同的采样频率和不同量化深度的同一段音乐,让学生进行声音试听,让学生在小组中探讨哪种的效果最好。学生在进行讨论探究中教师要观察优点和不足之处,最后通过微课公布答案,采样频率越高,量化深度越大,声音质量越好。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到了有关声音数字化的更多知识,在小组探究中锻炼了合作能力和探索能力,对音频有了更深的了解。 (三)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堂占据了大部分时间,给学生独立学习的时间较少,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微课进行教学创新,不只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的课本知识,还要让学生在基本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教师利用微课向学生展示利用录制数字化声音软件。让学生使用Windows系统中的录音机,录制自己喜欢的文章或者歌曲。让学生自己把握录制时的采样频率和量化深度,在自己的创新中录制出最好效果的音频。学生在录制中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个性化教学策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提高创新能力。学生和教师共同努力,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提升综合素质。 (作者单位:陆丰市八万镇葫峰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