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非(1932-1999)1932年11月生,广东陆河人,194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11月参加工作。中共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中央委员,十四届、十五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47年-1955年,历任广东省陆丰县河田镇政府指导员,区委委员、土改工作队队长,区委书记,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1955年-1960年,历任广东省陆丰县委常委兼宣传部部长、副县长、县委书记。1960年-1979年,历任广东《上游》杂志社编辑,中南局政策研究室研究员,广东省革委会政工组政工办公室副主任,广东省科教政治部副主任、省文教办公室副主任,《红旗》杂志社三人领导小组成员。1979年-1983年,任广东省委副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1983年-1986年,任广东省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兼省委秘书长、省委党校校长。1986年-1988年,任广东省委副书记兼广州市委书记。1988年-1991年,任广东省委副书记。1991年-1992年,任广东省委书记。1992年起,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1998年,当选为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98年5月后,兼任全国人大澳门特别行政区筹委会副主任委员。1999年10月27日病逝于广州。 专家点评 勇于探索 求真务实 ——访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研究员卢荻 谢非结合广东省情,创造性地贯彻执行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精神,在全省实施“三个三”工程,在全省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着力总结推广顺德的综合改革试验,推动产权制度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加快了广东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针对国内改革开放全面铺开,广东优势弱化的状况,他按照江泽民同志向广东提出“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的要求,勇于探索,求真务实,充分发挥广东改革开放先行一步以及毗邻港澳、侨胞众多的优势,制定政策措施,使广东省保持了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较好地交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份答卷。 卢荻说,谢非组织实施科技兴省和以建设珠三角经济区为龙头,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战略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搞活大中型企业;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法制建设不断加强,各项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可以说,谢非为广东的改革开放和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932年11月4日,谢非出生于广东省陆河县河口镇对门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15岁投身革命,长期在基层工作,养成了他勇于探索、求真务实的作风。 谢非任广东省委书记期间,团结和带领“一班人”,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认真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谈话精神,坚持改革开放,大力推进两个文明建设,使广东省保持了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研究员卢荻认为,谢非主政广东期间,最精彩的两笔,其一是牢记邓小平同志嘱托,奋起追赶亚洲“四小龙”,主持制定“三个三工程”,首次完整、系统地从现代化发展基础、运行机制、体制结构等方面对广东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做出了战略部署;其二是大力支持顺德综合改革,为全国探索出经验。 牢记嘱托奋力追“龙” 1988年至1991年,谢非任广东省委副书记。1991年1月后,谢非任广东省委书记。在党的十四大、十五大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1992年1月,88岁高龄的邓小平视察南方。从1992年1月19日至29日整整11天,谢非作为省委书记全程陪同小平在广东考察,聆听小平的谈话。 视察期间,邓小平说:“广东要力争用20年的时间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赶上亚洲‘四小龙’。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让谢非计算广东的GDP和“四小龙”的差距。时任谢非秘书的陈建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他当晚就领了任务一直算到第二天凌晨4点钟。当时广东的人均GDP只有1000多元,要达到“四小龙”的水平很难。小平的嘱托,成了谢非极大的动力。 邓小平离开广东后第三天,谢非在广州珠岛宾馆向厅局级以上干部传达邓小平谈话记录稿。他的传达整整三个小时,谢非在传达时表现出少有的兴奋与激动,对广东干部大声疾呼:“邓小平视察南方将对广东产生重大影响,我们要开足马力,不负小平!” 当年7月1日,广东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报送了《关于加快广东发展步伐,力争20年赶上亚洲“四小龙”的请示》。为了实现20年追赶亚洲“四小龙”这一伟大的战略目标,在谢非的主持下,广东省委、省政府制定了“三个三工程”,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法治和廉政监督三个机制,强化农业、交通能源通信和教育科技三个基础,实现产业结构、生态环境和人口素质三个优化。 “三个三工程”的提出,第一次完整、系统地从现代化发展基础、运行机制、体制结构等方面对广东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做出了战略部署,标志着广东现代化发展的战略构想初步形成。 谢非对广东基本实现现代化,有着明确的目标。1993年5月在广东省第七次党代会上谢非作了《为广东二十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奋斗》的报告。报告中提到,“广东基本实现现代化,就是全省经济发展总体上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精神文明的水平更高。”之后他全身心地投入了这场实践中,以致病魔悄然袭来也没及时发现。 谢非领导的广东省委省政府班子,从理论到实践,对广东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作了艰辛和全面的探索,在全国先走了一大步,促进了广东生产力发展和综合经济实力的腾飞。 病中关注顺德改革 在谢非主政广东后期,顺德综合改革是他花精力最多的一段,也是他主政广东精彩的一笔。 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后,谢非高兴地赶到顺德,他希望“四小虎”之一的顺德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但是,上世纪80年代,顺德在乡镇企业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然而到了90年代初,这种发展模式走进了死胡同。厂内有厂,厂外设厂,乡镇企业成为准国企,产值很高,负债很大,“辉煌的成绩,惊人的包袱”就是当时情形的真实写照。 当时谢非就想,中央可以拿一个广东一个福建两个省作改革开放的试点,广东为什么不能拿一个县来作试点呢?珠三角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顺德又是珠三角发展最快的市县之一,顺德在改革开放和发展中碰到政企不分、企业产权不明晰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很可能就是珠三角、广东乃至全国明天将会遇到的问题。为此谢非指出:顺德要大胆突破旧框框,按照小平同志“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根据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综合改革试点。 1992年,为支持顺德开展综合改革试验,省委、省政府把顺德确定为广东省的综合改革试验市。1995年8月,省委、省政府派出的联合调查组,对顺德的改革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并上报省委,省委常委会再一次肯定顺德改革的正确方向,并允许继续进行试验。 现任河源市委书记的陈建华回忆,由于顺德的综合改革意义重大,谢非同志决定亲自抓顺德的改革,在顺德的改革遇到最大阻力的时候,他每个季度都来一次顺德。从1991年到1997年,谢非同志先后10多次到顺德实地考察、指导工作。“谢非同志对顺德一直很关注,在他病重期间,还专门要了顺德的音像资料看。”陈建华说。 顺德改革也探索出了全国经验,后来风行的“国有企业转制”就是从顺德开始的,现在人们耳熟能详的“混合经济”、“盘活优质资产”、“贴身经营”等等都产自顺德。 1999年10月27日,谢非病逝于广州。中共中央对他的一生给予高度评价,称赞他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卓越的党的工作领导者。 谢非的临终”谎言“ 1998年3月,谢非当选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赴北京工作。1999年,67岁的谢非因病去世。遵照谢非的遗愿,他去世的消息一直没有告诉他老母亲。在之后的近十年时间里,老人再没有听到儿子一个电话,也没有在电视上看到儿子的镜头,只是定期收到有人假装儿子谢非孝敬的礼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