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群要顺利到达温暖的南方,离不开一只能明确前进方向,且不怕吃苦、甘于奉献的领头雁。 而对于正在幸福道路上不断前进的广东省陆丰市博美镇溪墘村的村民来说,他们村的党总支部书记孙木奇就是这只“领头雁”。 一 溪墘村的过往不堪回首:村“两委”班子长期瘫痪,工作没人做,村务没人管;村道坑坑洼洼,污水横流,村貌脏乱不堪…… 2005年5月的一天,在深圳已干出一番事业的孙木奇,在当时的博美镇党政负责人多次上门说服下,回到了家乡,走马上任当起了溪墘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挑起了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建设家乡的担子。回来这些年,他积极带领村“两委”干部及全村党员群众艰苦奋斗,率先带头捐资250万元,并组织发动乡贤捐资近2000万元,踏踏实实地为村办了不少实事…… “因为这是一块生育我的土地。既然回来了,我就要尽一切力量去改变她,让群众过上幸福生活……” 二 那一年,孙木奇一回到家乡,首先就带领村干部及全村党员群众着手修路造桥建渠,搞基础设施建设。他们发动外出乡贤,集资200多万元,先后修铺了通往国道324线的3公里村道、3公里环村道、1座桥梁、6个过水涵洞,使4个自然村全部通水泥路。接着,又集资100多万元,投入农田水利渠道清淤和渠道护坡工程建设,新建4座公厕,在全村主要道路架设了路灯,在池塘、溪边建造了近一公里的防护栏,进一步完善了村基础设施建设,绿化美化了村容村貌。 溪墘村原先有一个简陋的专卖柴草市场,长期无人管理,臭气熏天,杂乱无章。孙木奇经过调研,筹集资金140多万元,并发动党员群众投工投劳,将它改建成了占地1万多平方米、有两层的综合市场,再以优惠条件吸引各地客商前往经营。孙木奇通过租赁铺位的方式,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创收6万多元,改变了村集体经济无收入的落后局面。 村里小学原本只是一幢三层的破旧教学楼,没有操场和其它活动空间,教学质量很差,村里适龄儿童大多转周边小学就读。村里一直想新建学校,但由于土地、资金等原因无法实现,孙木奇急在心里。2007年,他借助教育危房改造东风,在上级拨款支持的基础上,上广州跑深圳发动外出乡贤集资200多万元,在村东北侧征地17亩,建起了一所建筑面积1600多平方米、操场8000多平方米,有16间教室,配备了电脑室、图书室的新学校,圆了溪墘人的办学梦。如今,宽敞明亮的新教室里书声琅琅,操场、球场上到处是学生快乐的身影。 三 溪墘村“两委”一直没有办公场所,过去都是轮流到村干部家里开会办公。孙木奇上任后,把建设村行政办公楼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并发动捐资80万元投入建设。村委办公楼选址以不占耕地、不征用村民宅基地为原则,在村里废弃的破旧公共厕所地上及其周围新建,办公楼占地8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的二层半,终于为村“两委”班子安了“家”,同时也整治了村里破旧公共厕所的卫生死角。 为给逐步过上幸福生活的村民提供更好的文化、休闲场所,孙木奇提议利用村前的烂泥地建设一个占地30多亩的全民健身文化广场,即“幸福”文化广场。2012年初,他带头集资,两个多月就筹集500多万元。按照村“两委”班子不经手工程资金管理的要求,他通过“一事一议”,将工程资金委托给村民自主选出来的理事会运作。而在建设“幸福”文化广场的推动下,广场周边的村民也纷纷自觉地参与到乡村建设上来,陆陆续续改造了破旧房屋140多间,使文化广场与周边环境更加协调、更加整洁…… “幸福”文化广场完工当天,孙中山先生的孙女孙穗芳女士专程赠送了一尊2.1米高的孙中山先生铜像安放在文化广场中心,成为如今溪墘村“幸福”的标志建筑。 四 如今,华灯初上,走进溪墘村,宽敞的文化广场畔,曲水径流,灯光闪烁;文化广场上,妇女欢快地跳舞,小孩嬉闹追逐,老人们坐在石椅子上聊天乘凉。好一幅和谐幸福的新时代村庄图景。 在溪墘村委会议室,一幅孙中山先生的孙女孙穗芳女士赠予的书法作品《天下为公》悬挂其中。群众说,这是孙木奇带领全村党员干部为民做实事办好事的真实写照,记录了他无私奉献的点点滴滴。2012年,孙木奇被推选为广东省十二届人大代表;2015年当选为广东省劳动模范。 荣誉面前,孙木奇没有停歇。今年的春节,他又带头筹集了150多万元,春节一过,就在村口动工建了一个大牌坊、在村东路口架设了55盏路灯…… 孙木奇说:“习总书记说了,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他表示,他会跟群众继续奋斗,共同打造一个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汕尾日报记者 李济超 通讯员 黄 浩 黄少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