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一涛 近日,市纪委监委通报了3起损害营商环境的典型案例,充分体现了市委、市纪委监委深化政务整治、正风肃纪,坚决查处损害营商环境行为的鲜明态度。 去年是我市的“营商环境优化年”,推进营商环境建设列入“三大行动”战略部署。市委书记张晓强多次强调,要聚焦“四个一流”,着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最优营商环境,要求全市各地各部门要强化“店小二”意识,优化“店小二”式服务,全力为企业降本减负,解决实际困难。张晓强书记还专门举办了重点企业座谈会、“倾听委员之声”等活动,与汕尾企业家代表和政协委员面对面座谈,听取企业意见建议,共同为汕尾建设一流营商环境“把脉支招”。全市上下凝心聚力,以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的勇气深入推进营商环境综合改革,坚持对标最高最好最优,深入一线、俯下身子,真心实意当好服务企业和群众的贴心人,针对企业和群众反映的难点堵点困点,以事不过夜、马上就办的工作态度,努力打破服务群众的“肠梗阻”,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纳米”,建立企业协调长效机制,让企业在汕投资兴业更舒心、更省心、更安心、更放心。一年多来,坚持继续一手抓疫情防控不放松,一手抓发展快马加鞭,在项目落地、推进项目建设以及乡村振兴等方面,一路高歌,节节向上。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这是很容易理解的常识。优化营商环境,核心在于观念转型和能力提升,关键在于优化政府有关部门和办事人员的服务理念、服务思维和服务水平,说到底还是净化初心和转变作风的问题。这些道理,其实不用苦口婆心,相信人人都懂。要害是想不想、能不能、有没有当真做实!比如,我们看某些落马官员的忏悔录中,是不乏“放松了学习,对党纪国法理解不深”之类的表述的,这些说辞完全是自欺欺人!他们只是从未、或者再未把入党誓词当真,或者阳奉阴违,嘴上说一套、暗地里变招,做“两面人”打自家的小算盘。现如今一些损害营商环境的公职人员中,就不乏操这类行径的人在。 损害营商环境建设的行为,有各种不同表现:有的是相关单位执行市委、市政府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态度不坚决、工作推进和督导协调不力、政策执行不到位;有的是因政策制定后配套措施缺失、配合衔接不畅、无法落地,成为一纸空文;也有的是办事人员不敢担当、不愿负责,对已承诺事项不讲诚信不予兑现;还有因技术设施没能及时更新,繁琐环节多,影响了办事服务效率;最不堪的则是,有人“吃拿卡要”、以权谋私,侵害企业群众合法权益…… 这里边,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态度、观念、能力有问题的,另一类则是初心不善、私欲膨胀。像“吃拿卡要”、以权谋私,就属于后一类人。市纪委监委本次通报案例中四名受处分的当事人,都有收受管理服务对象礼金的行为,这是“无利不起早,有钱才推磨”,影响极其恶劣,尤须高压整治! 市纪委监委通报损害营商环境的典型案例,释放出不作为、不担当、不负责、乱作为就要被问责的强烈信号。全市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切实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上来,结合全市持续开展的对“冷硬横推压”“慵懒散浮怠”现象的整治行动,深入找本地区、本系统、本单位营商环境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尤其是背后的作风问题,列出问题清单,制定整改措施,逐项推进落实整改。 听一些企业家吐过苦水,他们的某个项目,从酝酿、落地到正式签约,一系列相关事宜的沟通、办理,其中的酸甜苦辣,滋味备尝,几乎一度到了绝望撤退的边缘。本来,项目要落户到某地,作为当地的领导,要像久盼着自己的娃娃呱呱坠地那样,本是休戚相关,本应同舟共济——企业遇到难题,为它们排忧解难,是必尽的本分;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守护项目开花结果,是肩负的使命。然而笔者所了解到的一些事实是,个别领导不但连个顺水人情都不乐意做,甚至反其道而行,暗地里怂恿底下喽啰上下其手设卡搅扰抬杠,这不是心中有鬼,又该作何理解?所以笔者以为,在推进营商环境建设、整治损害营商环境行为的工作中,一定要特别警惕那些满脑子“潜规则”念想,在招商引资、支持企业发展中言行陌路,甚至不达私欲就暗中使绊的“两面人”!道理很简单,对于公共管理部门而言,如果相关人员是“心中有贼”,必须先破除掉他们“心中之贼”,然后才有可能真正转型到“竭诚服务”,也才能说得到“助推振兴”这类话题的初心和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