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节是初五吗 村里有一个青年人,好食懒做。一天,他见使牛(犁田)的大叔坐下来卷熟烟,就上前,觉得直接讨不好意思,就说:“阿叔,今年五月节(端午节)是初五吗?” 大叔对青年人印象不好,知道为了要抽烟,无话找话,就说:“不是初五‘仔是’(难道是)初六?” 青年人见不高兴,又换个话题:“你在使牛?” 大叔随即说:“不是使牛‘仔是’使马?!” 青年也生气了,说:“你照歇(怎么这样)古(古怪)?” 大叔说:“唔古(鼓)‘仔是’锣啊!” 青年人说:“你勿歇‘册’(生气)好孬?” 大叔说:“唔册‘仔是’老数簿啊?!” 后来,有人就用“今年五月节初五初六”这话,来比喻人无话找话,找人套近乎的一种表现。 手电无买唔上车 那年,县城电影院放映大型故事片《卖花姑娘》。农村一个后生仔用单车载着对象去看时,窗口电影票早被人买完。 有人对青年人说有农贸(高价)票,两张要10元。 顿时,后生仔感觉10元大到脚桶,身上根本没这钱。就对身边的对象说:“太贵了,听人说,电影不好看,城(引)人哭。我们回家吧,等到别出(其他片)再来看。” 听了后生仔的话,对象很不高兴,因买不起票看不成,想到好不容易来到县城,就要求买支手电(手电筒)。后生仔觉得今晚是约好来看电影的,看不成是因为无牌价(公价)票,买手电是计划外的事,就拒绝这无理要求。 上车吧,别太晚回家,后生仔催着对象。 对象却站着,口里说着:手电无买唔上车! 后生仔又催,对象又重复:手电无买唔上车! 两人有点僵局,好想在扯皮着什么,就有几个人围上来。见有人围上来,对象还是说:手电无买唔上车! 见围上来的人越来越多,后生仔立即来气,提高声调:爱上就上,唔上俺就一刀两断…… 后来,有人对某些事提出要求和条件时,就说“手电无买唔上车”这话。 弹八线琴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对职业看得比较重,那时,上班的人,其身份分为:干部,职工等,细分有国营、集体、国营带集体、二轻的,公社厂矿的,临时工……等等。还有些人没有参加工作,或自由职业,或在做生意,或在家里从事手工劳动等。 那时,有人问做什么工作时,不同身份的人,回答时声音也不一样,身份高的人声音比较“洪亮”。如有个人问我在什么单位?我说在县委(实际是下属一个部门)。问我爸爸在什么单位?我说在公社(实际是公社教办室)。那人说:厉害,你堵(顶)啊堵,吃政府;你爸企(站)啊企,吃公社! 我当知青时,一个场友的姐姐来农场,有人问他姐姐是做什么工作的,场友说是“弹八线琴”的,我们以为是在剧团或宣传队,后来才知道是无工作,在家里做竹(斗)笠的。 我在县氮肥厂当工人时,经常去一个工友家,他妹妹在公社工厂上班,总爱对我们说,你们是国赢的,我们是国输的。营和赢是同音字,他把我们说是“赢”的,她们是“输”的。这也反映当时人们对工作性质有好和不好的不正确认识。 蓝亮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