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日报记者 沈洛羊 彩园寨位于陆丰市东海镇新光社区,始建于明代。虽建寨确切年代已不可考,但从寨内关圣帝君庙始建于明万历十七年的记载可以推断,至少在关圣帝庙形成之前,已有古寨的存在。 近日,记者在社区干部陪同下来到彩园古寨,寻觅丝丝缕缕的乡愁。 古寨悠远浴斜阳 彩园寨呈长方形,长约120米、宽约100 米,寨墙高达4米以上、基本保存完好,自带斑驳的的岁月痕迹。整座寨子坐北向南,仅设两门:在南城墙设一大门,在西城墙设一拐弯向南小门。据彩园寨后人介绍,鼎盛时期,寨内曾住人口两千余人。如今寨内的居民大多移居寨外,寨内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残”。以前以为农村才有乡愁,没想到在闹市中间、古寨内部,也弥漫着一丝乡愁,沐浴在夕阳下。 彩园寨有林厝巷和杨厝巷之分,据说起初林、杨两姓最早来寨内居中住,因以命名。寨内古民居极多。如林姓现存留一幢七包三格局的大屋,相传乃明清鼎革时,“老苏贼”反清时在东海滘的一个据点。(“老苏贼”指苏成、苏利,原为海盗,后降清,先后为碣石总兵。后清廷颁布倒行逆施的“迁海令”,造成沿海一带民不聊生。苏成苏利扛起抗迁大旗。是亦正亦邪的人物。)“老苏贼”败后,大屋作为“逆产”充公,并进行“拍卖”。恰好林氏先人自博美镇敖丰村来东海经商,赚了大钱,因此买下。此大屋因曾为“老苏贼”做军事用,比一般民居轩敞,且中间两厢房拆通,以方便兵马出入。虽历经三百多年,老屋仍巍然挺立,只是屋瓦已有残缺。林氏后人带记者穿过侧屋后门,可以悄然隐遁,这也是此屋当年曾充当军事设施的一个佐证。 杨姓也存留一幢“五间过”大屋,非有雄厚财力不能办。在漫长的岁月中,彩园寨陆续住进了李姓、陈姓、黄姓等姓氏。 举人黄佳祥的旗杆夹 彩园寨内竖立着一座旗杆夹,上面无字。据彩园寨后人介绍,旗杆夹乃清初举人黄佳祥所立。 黄佳祥(1681—1768年),字於乐,谥文悫,康熙年间随父黄逢奇在陆城彩园寨居住,康熙46年(1707年)童试考取案首,入郡庠;雍正4年(1726年)丙午科中式广东乡试第四十六名举人,宗师为广东巡抚杨文乾。雍正8年(1730年)迁居陆城龙山脚,自建云嵒书屋,为感恩彩园寨父老乡亲,激励后进,所竖旗杆石夹,并没移走,两百多年来,一直竖立在彩园寨。雍正10年(1732年)黄佳祥出任壬子科乡试分闱广西试官。尔后三次入京候用。乾隆2年(1737年)授广西兴安知县,因亲老不赴,归养,并于自家云嵒书屋开馆教读。乾隆7年(1742年),龙山书院建成,应陆丰县令陈冠世之聘,掌教龙山书院。乾隆33年(1768年)仙逝。有关资料记载:“佳祥字於乐,自少勤学,敦行谊。雍正丙午学于乡,授广西兴安县。因亲老不赴,归养。主讲龙山书院。寿八十有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