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日报讯 (记者 孙实 黄浩洋)近年来,红海湾开发区主动作为,多措并举,全力开展打击海洋“三无”船舶、整治规范涉渔乡镇船舶、整治渔船违法作业等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该区1701艘属生计涉渔“三无”船舶全部纳入乡镇船舶管理范围。 科学统筹 有序推进整治 红海湾开发区辖72公里海岸线,港口、澳口10多个,涉渔村委共16个,监管覆盖面广,海域地貌情况复杂。海洋涉渔“三无”船舶一直是困扰该区渔业管理工作的老大难问题,原来数量较多的涉渔“三无”船舶,给维护渔业生产秩序、保障渔业生产安全带来严重的障碍和隐患。2016年初,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的统一部署,该区被省农业农村厅、省渔政总队确定为涉渔“三无”船舶规范化管理工作试点单位。为做好此项工作,该区高度重视,建立了“政府主导、属地为主、上下联动、部门协同、海陆联动”的工作机制,依法开展严厉打击海洋“三无”船舶及非法捕捞行为的专项行动,对海上、港口、码头、船舶修造厂点等场所进行巡查执法,以零容忍的态度,对未纳入乡镇船舶监管对象的涉渔“三无”船舶进行清理取缔,全力维护海上秩序安全稳定。同时严厉查处辖区海域违法违规从事渔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乡镇船舶。2016年开展清理取缔涉渔“三无”船舶以来,累计依法查扣并公开销毁“三无”渔船181艘。 夯实基础 完善规范管理 为根治海洋“三无”船舶和非法捕捞“顽疾”,该区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组织开展涉渔“三无” 船舶规范化管理工作。区农林水和海洋渔业局成立三个工作组,分别进驻东洲、遮浪、田墘三个街道办事处,指导涉渔“三无”船舶的整治和规范化管理工作的开展。由熟悉基层情况的街道人员牵头,登门入户到船主家里,了解存在困难,讲解相关政策,做细致的说服工作,并收集各方面意见。经过各个街道分村分片摸底调查登记,对该区属生计涉渔“三无”船舶的分布情况和数量有了清晰了解,做到了底子清数字明,为整治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同时,对全区调查登记的属生计涉渔“三无”船舶,编号喷字建立安全生产台账。严格按照“一户一船”原则,即一户人家只准拥有一艘符合安全生产基本条件的属生计涉渔“三无”船舶,并不得转让买卖;船主本人持个人身份证到场核对,并在编号喷字后的所属渔船上拍照存档。渔船所有人是该船的第一责任人,对渔船安全生产负主体责任,船主签订《安全生产承诺书》,落实村委(社区)属地管理责任和船舶所有人主体责任。派出所将承诺书内容加入不得利用渔船从事涉毒、走私、偷渡等违法犯罪活动的要求,并将每艘渔船的台账内容和照片制作二维码以便规范管理,有关汛期及自然预警等信息也能够及时发布到各船主。同时,该局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不断完善乡镇船舶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管理,夯实基础、落实举措,进一步完善乡镇船舶管理制度。全区乡镇船舶强制性配备1个灭火器和两件救生衣,共免费发放救生衣灭火筒等救生消防设备1500多件套。此外,加强乡镇船舶从业人员安全生产及技能培训,努力提高渔民的从业技术能力,增强依法捕捞生产的守法意识。去年至今,该区已有1400多人次渔民接受培训。 依托平台 实施网格监管 为加强渔船的管理和保障安全生产工作的落实,该区把乡镇船舶纳入港区渔船停泊“网格化”管理。根据渔区分布以及渔船停泊的实际情况,把全区划分为两个层级网格,即街道为一级网格,街道所属村(社区)为二级网格。全区共划分为3个一级网格(遮浪街道、田墘街道、东洲街道),16个二级网格。依托“网格化”管理平台,通过“定网、定格、定人、定责”的工作模式,推进渔船管理、港口海域禁毒、反走私等工作的全覆盖开展,做到渔船信息收集无遗漏、清理清查无盲点,有效提高了渔船管理服务水平。 为做好渔民转产转业工作,该区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并多次举办渔民转岗就业活动,积极为广大渔民群众搭建就业服务平台,提供各类就业岗位,帮助渔民转业转产,增加渔民家庭收入,保障其基本生计,确保社会大局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