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日报记者 洪广凭 在陆河县127个村(社区)中,其中20个村是省定贫困村,由省直单位对口帮扶6个、深圳市对口帮扶13个、市直单位对口帮扶1个。自精准扶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截止目前,全县在册建档立卡贫困户5592户18228人,2020年上半年实现全面脱贫5592户18228人,脱贫率达100%。 数字是枯燥无味的,但是数字最有说服力!在历时三年的攻坚战中,陆河脱贫攻坚取得重大成果:脱贫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4393.04元;20个省定贫困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41元,高于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 基层党建引领促扶贫 该县以党建引领促扶贫,选优配强脱贫攻坚工作“领头雁”,优化配备基层党组织队伍,不断扩大基层党组织的覆盖面和提高组织力,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基层组织强不强,关键看党员。为充分发挥党建在引领精准扶贫中的重要作用,该县积极推进村民小组、农业合作社、社会组织等党组织设立工作,去年共升格党总支52个,设立党支部165个、党小组365个,基层党组织实现了有场所、有牌子、有制度、有人员、有活动、有经费“六有”规范化建设。 同时大力实施“头雁工程”,去年公开竞争性选配11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选出259名村级储备干部进行培养,分3批对全县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和后备干部进行轮训,大大提高村(社区)党员干部开展脱贫工作能力和水平。此外,为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保障,该县制定出台政策意见,将村级年办公经费提高至10万元,每个贫困村增拨5万元用于党建示范建设,还设立“党内关爱资金”,向身患重病、家庭重大变故等生活困难党员开展党内慰问活动。值得一提的是,去年,该县追加1000万元党建工作经费为基层组织建设提供了财力保障,还投入超2000万元新建、改扩建28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解决了基层党建短板。 在抓好党建引领扶贫工作中,他们还结合扶贫工作情况,建立党建工作考评体系,在精准脱贫、乡村振兴、深化改革等工作中,注重发现、培养、选拔一线干部,让干部在扶贫工作中有新担当、新作为。 打造“乡村旅游+”新产业 在扶贫工作中,该县大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致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围绕“一河一路一镇六片区”发展思路,坚持以“四个结合”打造“乡村旅游+”新产业。 一是坚持农旅结合。依托青梅、莲藕、茶叶、油柑、药材、火龙果等特色农产品种植,集中连片发展农业体验休闲观光产业。如河田镇内洞村、圳口村流转600余亩土地种植莲藕、采摘果园和大棚蔬菜,打造荷花观赏、蔬果采摘基地,实现年收益250万余元。河口镇田墩村研发培育近2000亩“农甜一号”油柑,通过举办“油柑节”吸引大批游客采摘,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二是坚持红旅结合。整合红色资源,推进省定“红色村”建设,延伸红色旅游产业链条。如河口镇北中村引进彩虹滑梯、儿童足球场、童军训练基地等项目,建成红色文化纪念馆、“油茶”“帕子粄”制作体验馆并产生经济效益。三是坚持文旅结合。近年来,该县以花为“媒”带旺乡村旅游,带动农产品销售和农家乐发展。水唇镇螺洞梅花、河田镇内洞荷花、南万镇南万樱花以及“陆河八景”等每年吸引众多外来观光旅游者。此外,该县还注重客家文化资源挖掘,创新“文化+旅游+城镇化”发展模式,如以螺溪镇欧田村华侨城·螺溪谷项目为载体,打造客家原生态文化主题休闲庄园,以文旅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四是坚持体旅结合。新田镇联安村依托国家级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围绕“体育+生态+旅游”打造产业振兴示范点,目前运动小镇建设已初具规模。近年来,在这些地方开展骑行、徒步、龙舟赛以及飘色巡游等体育文化活动,有效促进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持续提升地区影响力和美誉度。 产业帮扶助推新业态发展。2019年,该县建设陆河青梅省级现代化农业产业园1个,建设陆河茶叶市级现代化产业园1个,建设“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15个,新培育省级合作社8家、省级家庭农场3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县级农业龙头企业9家。大力培育区域特色品牌,陆河青梅成为国家地标产品,水唇罗洞“世外梅园”升级国家3A景区,东坑共光梅园建成省级“农业公园”。目前,该县投入资金2472万元,建立镇级统筹产业项目7个,带动贫困户3345户,户均增收560元;投入资金4116万元,建立村级产业项目40个,带动贫困户918户,户均增收1100元;全县投入资金11619万元,建立县级资产收益项目1个,带动贫困户3216户,户均增收770元。 扶贫新模式助推新农村建设 该县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确立了“一河一路一镇六片区”发展思路,探索新模式,融合脱贫攻坚、新农村建设,着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板,让农村美起来、产业强起来、村民富起来、游客想着来。2019年游客到陆河旅游观光达300万人次,创收3亿多元,创历史新高。 为打造“一村一特色、一村一产业”目标,该县结合精准扶贫工作需要,大力发展富民兴村产业,先后打造螺洞-共光“青梅+乡村旅游”、圳口“田园综合体+乡村旅游”、欧田“文化+乡村旅游”、湖坑-激石溪“红色铸魂+绿色产业”、北中“沉香+红色旅游”等产业基地,目前全县建立特色农业种植基地达2200多亩、养殖基地10多个;结合脱贫攻坚工作,打响农村人居环境专项整治攻坚战。据统计,去年共清理积存垃圾约1万多处、3万多平方米,拆除危旧房2万多户、6万多间、废弃猪牛栏1万多间、露天厕所茅房3千多间,共约6万多平方米。目前20个省定贫困村全面完成外立面整治、厕所革命、雨污分流、村头标识、长效保洁等任务,逐步实现了道路沥青化、沿途景观化、房屋美颜化、村庄景区化,为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营造了“干净整洁有序、美丽优雅诗意”的新农村风貌,进一步助推陆河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事业发展。 创新乡村基层治理是该县另一种扶贫新模式。为夯实乡村治理基础,该县精准扶贫注重抓好“五条主线”,用好“五支队伍”,实施“五个所有”工作机制,建好“五个平台”,构建自治为主、德治为基、法治兜底的乡村治理新模式,并推行“一村一辅警”和城乡智慧化管理,实现了“平安、健康、富裕、充实、向上”目标。2019年,在省公安厅委托第三方测评机构调查测评中,该县群众安全感和公安工作满意度综合得分名列全市第一,良好的治安环境为新农村基层治理创造了良好条件。 近年来,该县基层社会治理和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工作网络和政策体系框架,共建共治局面初步形成,推动乡村和谐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