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当前,中央全面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广东省积极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深圳大力推进“东进西协南联北拓中优”城市发展战略。值此重大战略机遇,深汕特别合作区(以下简称“深汕特别区”)制定发布了《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全面部署六大工程、36项具体任务,推动深汕特别区高质量发展,开创工作新局面、打造发展新优势。 “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三年后的深汕特别区将给我们带来哪些惊喜?“深汕视点”推出《三年行动计划》系列解读,带您提前与2021年的特别新城相约。 《三年行动计划》确定的经济目标为: 到2021年,深汕特别区地区生产总值要达到150亿元以上;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0亿元以上;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00亿元以上;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亿元以上; 单位GDP能耗、水耗、碳排放显著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工业增加值率保持在30%以上; 全区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率、动力明显提升; 2021年的特别新城城市品质和功能将全面提升; 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智慧城市运营管理机制、城市安全保障体系和市场监管机制,社会治理新格局初步形成; 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 人民生活迈上新台阶。 为实现上述目标,未来三年,深汕特别区将重点实施六大工程、36项具体任务。今天,“深汕视点”推出特别新城《三年行动计划》系列解读第二篇,为您解读实施城市建设构造工程的七大任务。 工程二:城市建设构造 《三年行动计划》的第二大工程——城市建设构造,围绕7项任务,从规划、交通、城市配套、智慧城市等多个方面的工作入手,来打造更加美好的特别新城。 1 规划引领 加快构建总体规划布局 深汕特别区坚持在规划中统筹、在统筹中规划,始终以高水平、高标准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视点团队”了解到,深汕特别区未来三年将建立、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联动实施与调整机制,初步建立“多规合一”协调机制。 在此基础上,特别新城将在未来三年内对接深圳市城市总规,将深汕特别区总体规划纳入深圳市城市规划体系;完成“一心两轴三带四组团”空间规划及“东南西北中”各组团控规。 这短短的描述看似“高大上”,实际上与深汕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视点团队”为您细数未来三年具体实施的规划: ☑ 编制完成综合交通、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环境保护、海域使用及水、电、气、通信、教育、医疗等重要专项规划; ☑ 编制完成深汕站、鲘门站规划; ☑ 研究鹅埠站、城际站规划。 2 打造“飞地”模式土地政策样本 土地是城市建设、发展的基石。特别新城这样一块“飞地”,用“寸土寸金”来形容也不为过。未来三年,为确保每一寸土地都用在“刀刃”上,深汕特别区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全力推进土地全域收储工作: ☑ 建立符合实际的土地收储机制和建设用地组件报批路径; ☑ 协调省市,争取水田、林地等指标; ☑ 加快自来水厂、安居房、医院、学校等重点项目的组件报批; ☑ 开展“飞地”模式土地政策研究,建立深汕土地管理使用制度; ☑ 严格查违控违拆违等。 3 海陆空铁全覆盖 构建外联大交通网络 作为深圳的“飞地”,交通是深汕特别区实现与深圳一体化发展、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首要问题。未来三年,深汕特别区将从海陆空铁实施全覆盖,为特别新城广迎八方来客、联接世界构建外联大交通网络。具体而言,就是统筹推进海、陆、空、铁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打造全方位、立体交通枢纽,并要取得以下阶段性成果: 轨道交通 ☑ 广汕高铁通车运行; ☑ 深汕站(一期)投入使用; ☑ 深汕高铁动工建设; ☑ 研究推进深汕城轨建设。 高速公路 ☑ 深汕第二高速通车运营; ☑ 深汕高速改扩建工程竣工; ☑ 深汕第三高速开展项目前期工作。 机 场 ☑深汕机场完成前期工作。 港口码头 ☑ 深圳港小漠港区一期2个10万吨级通用泊位和1个5万吨级工作船泊位投入运营; ☑ 启动小漠港区二期建设,打造粤东最大的综合港区; ☑ 开通小漠、鲘门至深圳、惠州及汕尾的水上客运航线,确立鲘门国际客运港定位。 4 “五横六纵”+“TOD模式” 建设内联交通体系 “外联”建设要进一步推进,“内通”工作也将日益扎实。三年后,深汕特别区的“五横六纵”内部骨架路网体系将局部建成: ☑ 鹅埠、鲘门局部片区道路建设基本完成; ☑ 小漠、赤石片区内部主要道路建设初具规模; ☑ 建设总里长约300公里。 深汕特别区内联交通体系将采用国际先进的“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依据组团空间布局,构建环山、沿河和滨海慢行系统,形成“公交+慢行”的出行模式。 5 提升市政基础设施 标准质量和建设水平 城市建设,基础先行。交通网增强深汕特别区的辐射力,而市政网则增强其综合承载能力,是城市生活的基本保障。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短板,是深汕特别区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视点团队从《三年行动计划》中了解到,未来三年,深汕特别区将全面推进市政工程,提升市政基础设施标准质量和建设水平,从看得见的地面到看不见的地下,可谓面面俱到,用“绣花”的功夫来“武装到牙齿”: ☑ 引水工程建设,保障约25万人口用水规模; ☑ 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污水处理能力达到20万立方米/天; ☑ 完成6个新建输变电工程和366个中低压配网基建项目,启动5个输变电工程前期工作,实现客户年平均停电时间降至9.9小时; ☑ 市政燃气管网建设,争取发展各类用户1万户以上,完成建设80公里中压管网、30公里次高压管网; ☑ 中小型环卫基础设施改造建设,基本建成垃圾收运体系,初步形成垃圾分类处理; ☑ 公厕统一分级管理,开放沿街机关企事业单位公厕; ☑ 推进多级网络衔接的市政综合管廊系统建设,统筹加快管廊及配套系统的设计和建设,局部建成并投入使用。 6 提升城市环境品质 有一种发展,是让城市融入大自然,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也有一种城市生活,具有自己独特“风花雪月”,满足人们对城市生活的美好向往。深汕特别区也在致力提升城市环境品质,打造属于特别新城的绿地名片。未来三年,我们将遇见这样的特别新城: ☑ 建成鹅埠英达斯瑞公园、中心区望鹏山公园、小漠香山文化公园; ☑ 建立城市园林绿化管理运行体系,建立道路清扫保洁质量标准和长效管理机制,全面提升城市洁化水平,打造“精、细、雅、洁”的城市绿地名片; ☑ 规范户外广告设施设置规划,有效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 实施亮化工程,加强城市夜景整体设计,力争城区亮灯率达到100%; ☑ 开展老旧城区改造,推进农村城市化建设。 7 建设新型智慧城市 营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和营商环境 指尖上的生活、一键走遍全城、足不出户能办事……这样的生活,距离深汕人将不再遥远。当前,深汕特别区正按照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的先进理念进行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未来三年,深汕特别区将加快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步伐,为特别新城营造更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营商环境: ☑ 制定智慧城市建设领域标准规范,初步形成智慧城市建设数据基础; ☑ 前瞻布局智能化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深汕云平台,加快构建与城市协同发展的集成化泛在感知网络; ☑ 积极推进多维空间地理信息平台、大数据平台等基础平台建设,打造统一的城市运行指挥中心和“互联网+政务服务”中心; ☑ 加快推进一批面向5G与物联网发展的重点项目落地,抢抓智能时代发展先机; ☑ 强化政府智慧城市建设管理职能,营造政策友好型智慧城市产业环境,形成智慧城市建设“政府统筹、政企合作、全员参与”的智慧新城建设新气象。 以规划为引领,深汕特别区从交通内外网络、城市设施、城市品质、智慧城市等方面,为深汕人描绘了值得期待的2021年的特别新城。在未来三年,深汕特别区将如何重构社会治理、完善法治秩序、优化营商环境、创建文明城区?“深汕视点”将在下期为您解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