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海陆丰红色文化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汕尾人民奋发图强,砥砺奋进。如今在汕尾,无论是刚上小学的孩子还是年过八旬的老人,都为自己生长在海陆丰这片红色土地而感到骄傲与自豪。汕尾人的红色文化自信源于何处?南方+记者为您解读。 培养小小红色讲解员 “提起我的家乡海丰,我可自豪了,因为海丰是我们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成立的地方!”年仅9岁的柯季彤小朋友在汕尾海丰红宫红场门前手拿着话筒,满脸自豪地向镜头前的观众们介绍道。 在海丰县实验小学,这样的小小红色讲解员共有20多名,年龄最小的只有6岁。“彭湃故居、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诞生地红宫红场、全国独一无二的红色文化街……”,说起海丰的红色文化名片,小小红色讲解员们个个都如数家珍。海丰县实验小学的老师刘冬芹告诉记者,为了让孩子们了解自己家乡的红色文化,培养他们的的爱国情怀,学校专门开设了以红色教育为主题的德育课,并选拔培养了一批红色讲解员在校园广播站讲解红色故事。 周末节假日,刘冬芹还会自费组织孩子们去红宫红场、彭湃故居和红色文化街等红色旅游景点,为游客们现场讲解海陆丰红色文化。“以前电视上很少有关于海丰的正面报道,自从去年红宫红场大变样后,海丰的红色文化氛围就越来越浓,大家越来越愿意向外地的朋友介绍自己的家乡,我希望孩子们也能如此。”家长们也对此表示十分支持,“听了孩子的讲解,我才知道咱海丰是全国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诞生地。自从当了红色讲解员,孩子的表达能力越来越好了,在那么多人面前讲话也丝毫不怯场。”陈妈妈对记者说道。 打造红色文艺精品 五尺生绡做戏台,台前观众屏息凝视,台后皮影人指尖飞舞。几根竹棍,几张皮影,将汕尾陆丰黄厝寮村革命群众护送周恩来同志渡海的故事情节生动再现。
取材于陆丰红色革命故事的皮影戏《碧海丹心》一经上演,便赢得满堂喝彩。观看完该剧的林女士说:“陆丰皮影排演这一红色题材,可以说是对皮影艺术与红色文化的双重传承与创新,很有创意,也很有意义!” 陆丰皮影戏是中国三大皮影系统之一的潮州影的唯一遗存,也是汕尾9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作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汕尾蕴藏着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不但有久演不衰的正字戏、白字戏、西秦戏和皮影戏,元末明初形成的“汕尾渔歌”,还有古老的英歌舞和麒麟舞等。 去年以来,汕尾文艺创作者创造性地将红色故事与民间艺术结合,创作出红色题材白字戏《革命母亲周凤》、西秦戏《龙舌怒火》、舞台剧《红色忆——烽火彭湃》、红色歌曲《奔向海陆丰》、《渔民心向共产党》、民谣《天上雷公》、电视连续剧《彭湃》等一大批红色文艺精品。红色文化与民间艺术的相互碰撞,为汕尾传承红色基因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道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大餐”正被越来越多的群众青睐。 举办红色文化讲堂 会议室里,数十名汕尾市公路局干部职工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市城区关工委副主任曾昭群,他正在讲述以彭湃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海陆丰这片红色土地上留下的感人故事。朴实生动的语言一下子就将大家的思绪带回到海陆丰农民运动的革命年代。 “近两年来,像这样的红色故事党性教育活动非常受欢迎,引导了一大批党员干部从红色文化中汲取力量、洗涤灵魂、净化思想、锤炼党性、提振精气神!”宣传部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年汕尾市委宣传部在全市启动了红色文化品牌教育工程,依托13个新时代红色文化讲堂,定期向全市干部群众和各级党组织开展红色教育,推动红色文化进校园、进农村、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网络。同时,为打造全省党员干部教育基地、红色文化传播基地、党史革命史研究基地和红色旅游目的地,汕尾正加快推进占地14万平方米、总投资约3.5亿元的汕尾、海丰两级党校迁建工作,积极筹建海陆丰干部学院。 据统计,去年以来,在大力抓党风促政风带民风的红色文化氛围下,汕尾市共重拳查处“为官不为”“庸懒散拖”问题426件905人,师德师风、医德医风122件144人,在市、县、镇和部门、中学及医院636个曝光台同步曝光,以强有力的追责问责打通了政务服务“最后一百米”,营造了汕尾干事创业的好环境,开辟了汕尾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