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朝晖,男,1967年生于汕尾市。号太无居士、行者菩田、资深茶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汕尾市美术家协会秘书长、广东捷胜诗词社副社长、山海印社社长。 素简 如茶 菩田 一 这些年,总想为自己写点什么,然而下笔即不知所云,往往作罢。每个夜静,一盏灯,一壶茶,一本书,还有就是笔墨纸砚了。说什么知己,万籁俱寂的天地之间,茶正煮好,时有微风,吹的好痛。 四十年,在黑白的世界里,水墨,线点早已深植生命的发肤之内,犹如血肉筋骨,生死相依。无端,会被一些记忆和文字伤到,我想,人最是薄弱了。 二 古人云:书者,散也。寂寞之道也。道者,道也。于诗词、书法、绘画等物事的探索过程即道也。是与自然景象、文言语境密切关联的。他们常常使心处在自然场景中,对自身的思考、情绪等做细致的把握,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由言文语境所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由此生成的对气韵、意境的感悟能力作某种程度的恢复,以此成就诗词、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共通的意境,此谓悟道也。多年寂然,于臧否誉毁一笑置之。就若剑走偏锋,尽管伤痕累累,依旧毫不退却地、一心一意地经营着自己的世界。散之老人、高二适老人谓:“不随世俗任孤行”,“不愿随人俯仰作计。”乃自己最好之写照也。 三 常与古人对话,深知自己浅薄不闻。心悟宾虹师“五笔七墨”之妙。于黑处沉着,白处虚灵,黑白错综,以成其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多,则积理富、气质换;游历广,则眼界明、胸襟扩,俗病或可去也。”故欲效散之老人尊宾虹师之举,凡十年,立志远游,一囊一茶一书而作万里之行。自海上入,游苏杭、金陵,味采石矶之静,慕求雨山之得,感天台玄圣仙宗之奇,上寒山矣石径依稀。转河南,登少室,谒白马寺,访大相国寺,过洛阳入栾川至老子归隐地,八百里伏牛山莽莽苍苍,黄河浩浩。下濮阳,安阳、商丘诸古迹,复自濮水而上京畿。复转桂林而入云南,观洱海苍山。转途重庆,而过成都,沿岷江而下,登三峨金顶。万山沉沉,怒云四卷,此云海奇观,受法普贤菩萨,于此入定得观心照,果报无上。复寻南华而归宗。几登长城,遍谒大德,受教万方,行越多省,跋涉千里万里,风雨艰难,虽亦云苦,然得境遇奇遇无数,以为可积胸中块垒。 四 余学书,凡四十年矣,一变而变,其为篆,为隶,为楷,为行,为草,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入宋、元,皆所摹习。于汉师《礼器》、《张迁》;于魏师钟太傅《宣示》诸帖、及《宁远将军》、《爨龙颜》、《王次妃石夫人墓志》、《崔敬邕》;于晋学《兰亭序》《乐毅论》;于唐学欧、褚、颜、张、素师,而于褚河南学之最久,凡用笔无不以褚势,亦颇具振迅天真;宋则师苏、米,致力坡公之《寒食》、《前赤壁赋》二帖,于元则师子昂。以古及今,莫不竭尽心力,用功至深,废纸何止充栋;常叹一艺之成,良工心苦,寒灯夜雨,汲汲穷年。所学虽勤,所得甚浅,徒伤岁月矣。 五 水墨画宗法徐青藤、八大、傅抱石。简约、疏淡,不求繁盛,不事铺张,于笔与墨的呼应中品味一种苦涩、孤独、伤感与怀旧的情调。出情入境,强调个性化与创造性是“随手所至,出自家意”,为寻求适合于宣泄性情的样式,常把诗文书画融为一体,让绘画成为自己对自由心灵表达的语言形式,注重精神性情的充分表现,以纵逸的草书笔意融入,突出“写”的成分,进而去掉了绘画技法上过多的人为制作感,随机偶然性的笔墨形态增加了,以陌生化的笔墨语言突破传统程式的束缚,我要创作一种萧疏、寂然的境界, ——“舍形而悦影”而直抒胸臆。 六 我之于茶,甚可称痴,以一茶一书为伴而作万里之行。 茶,是一个空间里与书、花、画、乐一起构成了以人为本的灵魂世界。一曲高山流水,一本泛黄的书,一瓣经久岁月的花,一张书写人生的字,一件可以雕琢生命的画,一壶古树茶,或静或动,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瀹一杯将烦恼消融,呈现滋润的效应,满盈能量,构成了我个人的文化世界。 活在当下,一瞬当做百年长。天道轮回,世事无常。所以竞者风流,默者优雅。无论风雨惊涛,无论宠辱毁誉,云卷云舒,正宜淡处,透过一杯茶,用有机平实、源远流长而生命力不减的方式来体现文化,以生命自身为学问的体验来诠释笔下的一方田地。这么多年,故常独于夜阑静处,对一筑一灯,一书一盏,扪问自己,我在找寻什么? 每于窗外晨曦初现,清风淡淡,露微湿,正宜茶,正宜听经。 时间你慢点,世界又大一岁。有些物事,提起、放下,可以素心如简,人淡如茶。 何朝晖作品 信息来源:汕尾日报 编辑单位:汕尾报网融媒体中心 编辑人员:邹晓丹 编辑总审:陈思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