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红海湾经济开发区坚决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持续狠抓外来人员和重点场所管控,抓好外防输入“四条防线”不放松,全面提高疫情防控应急能力建设,毫不松懈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 狠抓外来人员和重点场所管控 开发区坚持“大数据+网格化+主动监测+群众路线”工作机制,结合“数字监测+村(社区)主动排查+群众举报+乡贤地图”模式,确保重点地区来(返)红海湾人员第一时间管控到位,实现“日清日结”“四个查清”。同时,全面摸清在外居住、务工人员的信息,聚焦外地疫情形势,严格落实返乡人员报备核查工作,减少疫情输入风险,分级分类落实精准管控。 该区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热门诊、药店等“哨点”监测预警作用,并实行重点人群、重点场所常态化监测名单化管理,对重点场所、暴露性行业从业人员均落实“一周两检”。此外,全面推进“场所码”应用。目前,开发区已有注册“场所码”场所2877个。 抓好外防输入“四条防线”不放松 开发区强化货车司机作业、流动渔船、进口冷链等闭环管理;保持反走私反偷渡的高压态势,运用区、街、村、组“四级联防”机制,在全区11个重点岙口建立反走私反偷渡哨点,成立6支专业巡逻队,对26个走私风险点开展全方位、全覆盖巡查;抓好渔港、渔船、渔民防疫管理,查扣一批违规渔船、三无排筏;全闭环处置渔获,对外来渔船100%落实“船只进港申报+人员、渔获核酸检测”;全覆盖推进1407艘本地民生渔船AIS设备安装、救生衣和灭火器配备,落实船员保险和船舶年检。 全面提高疫情防控应急能力建设 开发区切实提高核酸采样检测能力,通过加强培训,现已有157人取得采样人员培训合格证,其中一线采样人员78人。同时,加大采样场所建设力度,目前已有采样场所19个,单日单管核酸检测能力为每日1300管,核酸检测能力为每日5600管的PCR实验室项目现已完成政府采购,设备已进场安装完毕,正在招聘检测员。 该区组建现场流调三个梯队8组79人,全面完成流调溯源指挥作战中心组建工作,制定大规模转运方案,配置4部50座物理隔离大客车、2部先导负压救护车,固定司乘人员10人,并已储备隔离酒店4家350间,实行三个批次启用管理方案,切实推进开发区人民医院住院部150间隔离房间改造。 汕尾日报记者 林志鹏 通讯员 黄小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