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驱车探访海丰县公平镇平二村垦造水田点,触目之处,蓝天下田块相连,沟渠纵横,机耕路宽敞通畅,稻浪随风摇曳,捻一串谷穗攥在手心里,在艳阳映照下,犹如金子熠熠夺目。旁边收割机隆隆作响,来回穿梭,田野弥漫着醉人的稻香…… 去年以来,公平镇紧紧围绕市、县有关垦造水田的战略决策,坚持党建引领、示范带动、优化布局、尊重民意,采取“先行试点、先易后难、创出经验、全面推广”的工作方法,以平二、平新、后山村等地块为试点,推进垦造水田建设,在深化“5+2”农村综合改革,夯实基层基础建设中迈出关键一步。 逆变 丢荒土地变身“美丽经济” “公平片区1443亩水田已顺利通过技术验收,这片水田种植品种为两优1378等优质品种,前期通过水稻侧深施肥与无人机精准追肥等高新科技,实现播种、喷药、施肥、收割全程机械化操作。7月24日,该片区新垦造水田首次收割亩产近1000斤,增收稻谷500吨以上。昔日旱地变良田,明显改善了生态景观、提升了农业生态效益,为海丰县乃至汕尾市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谈起水田垦造这一“美丽经济”带来的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公平镇委书记陈景冰如数家珍。 金灿烂的稻谷,沉甸甸的丰收。 “以前这一片是撂荒地,现在政府把这里平整好,道路和水沟也全都弄好了,对我们农民有很大的好处,耕种就不会太麻烦,收入比以前要增加一半以上。”农户巫坤炎开心地说。 布局 精准“落子” 统筹推进 公平镇紧盯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靶心”,坚持组织领航,精准“落子”,统筹推进,成立了由镇委书记任组长,镇长任第一副组长,镇其他有关领导任副组长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同时,为强化村党组织建设,经镇党委研究,任命镇人大副主席为公平镇平二村支部委员会第一书记,为推动党建引领农村综合改革注入新动力。此外,按照县委开展“一村(社区)一研判”的工作安排,全面摸清现有土地使用、库存、丢荒情况,确定了全镇撂荒耕地的总体基数。 在此基础上,该镇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科学规划建设用地和耕地的布局,积极对接海丰县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等第三方单位,做好前期勘测选址工作,依托勘测结论和可研报告,深入开展土地综合整治撂荒地块优劣势“再调研”,镇党政班子成员深入各村开展宣传发动,通过多层面、多形式的政策解读,帮助干部群众认清形势,抢抓机遇,加快水田垦造步伐。 收获季,机喧人欢。 为抢抓优势迅速动工,该镇在充分分析各地块地理区位和农业复耕条件后,选择了公平镇平二、平新、后山村等水源及土壤条件好、集中连片度高、适宜规模化种植的地块,并新建泵房5座、机耕路1万多米、水沟渠21000米,利用供水管道从灌溉水库引水提灌入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生产效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灾能力和发展后劲,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奠定坚实基础。项目建成后,可实现两年五熟(两造水田一造旱作物)、新增粮食产能135万公斤。 “项目的实施,一方面完善了农田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改善了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了耕地肥力,促进粮食稳产增收;另一方面则通过‘田、水、山、路、村’的综合整治,重构了田园景观,美化了村庄环境,形成目前‘田成方、渠成网、林成行、路相通’的田园化格局,为下一步打造精美高效农业、农村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美丽乡村示范点奠定了基础。”公平镇镇长张志刚说。 破局 党建引领 干部发动 公平镇党委、政府紧盯市委关于构建“田字型”基层治理体系的工作“靶心”,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面对垦造水田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难度大,且相关村外出人口多、适龄劳动力短缺、村情相对复杂、历史遗留问题多等困难挑战以及连年气候干旱,降水量同比降低60%等不利因素,迎难而上,精心组织谋划,把撂荒地复耕和粮食安全问题放在政治高度上抓牢抓实抓细。一方面,坚持把突破口放在“思想认识”上,广泛开展动员宣传,组织村“两委”干部、驻村脱产干部和驻村辅警通过张贴公告、悬挂横幅、微信推送、集体座谈、进村入户讲解多种方式,激发农民种好土地的自觉和热情。另一方面,坚持把着力点放在“真抓实干”上,召开村民会议、村小组会议43场次,集体讨论决定土地承包、整合、流转等相关事项,突出民主决策,形成统一意见,切实维护农民个人、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同时,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由于垦造地块涉及多个自然村,“插花地”错综复杂、农民顾虑担心大,镇党政班子成员带领党员干部率先垂范,经常加班加点深入各经济合作社、田间地头,和农民群众聊困难、唠家常、讲政策。 党员干部进村发动群众支持垦造项目建设。 在这个过程中,有极少部分群众只顾自己利益、忽视全村发展大局,对项目实施持不同意见。平二村枸杞种植户因当时枸杞销售利润大,迟迟不肯配合垦造工作,该种植户当时承包种植土地面积约33亩,每天收入利润可达3000多元,对垦造水田非常抗拒。后来发现该种植户前期承包土地属非法流转,并没有通过全体村民同意。于是,群众倒逼种植户,最终顺利确保垦造项目开工。同时,最大化争取了种植户地上补偿资金,既兼顾群众利益,又实现推进工作的互赢局面。 后山村农户在禁养区农田饲养牛,这已是违法行为,而他又为一己私利多次通过抖音发布造谣曲解垦造水田政策的视频,给本地群众造成了较大影响,并引起了一定的社会舆论风波。该镇获悉后迅速行动,牵头派出所、执法队等力量给予严厉打击,很快化解了这个难题。最终,通过镇村两级干部的共同努力,4640户农民纷纷带头拿出家里的土地支持垦造项目建设,圆满完成水田垦造任务。 该镇还同步推动拆旧复垦面积约300亩,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3000余亩,并通过推广“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土地经营模式,完成土地流转面积2200多亩,使赤坭生态种养、白山村麻鸭养殖循环农业等一批富民产业陆续落地,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全力带动群众致富、集体增收。 汕尾日报记者 洪笳荣 通讯员 曾国明 廖珊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