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在新港街道中共海陆丰中心县委旧址(沁园)聆听红色故事。 近年来,城区新港街道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全面破解基层治理突出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依托“党建+”工作模式,推动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有效融合,切实将党建工作优势和活力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和动力,有效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抓好党建促民生 “硬举措”提升“软服务” 每当夜幕降临,在该街道新港村主干道上的76盏太阳能路灯便齐刷刷亮了起来。“以后晚上村民回家,再也不用摸黑走路了。”新港村党总支部书记黄清亮高兴地说道。“以前的村道两旁无架设路灯,村民晚上出行十分不便,也存在治安隐患。安装路灯,是村民的心愿。”就在今年年初,该村党总支部联合城区纪委监委和汕尾日报社在村内安装太阳能路灯,切实解决了新港村339户村民夜间出行和治安隐患的难题。一盏盏路灯不仅照亮了村民的回家路,也“点亮”了村民的新生活。 在新港街道“海上主题党日”活动中,渔民党员签署禁毒、反走私承诺书。 该街道用好载体,创新机制,着力推行街道“大工委”和社区“大党委”工作机制,在街道党工委和社区原有组织架构不变的情况下,配备兼职委员,统筹推进街道和社区范围内基层党建、社会治理、城市发展,发挥“大工委”带动作用,加强对社区“大党委”的业务指导,打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组合拳”。同时,充分发挥党员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组织党员群众开展志愿活动100次,参与人员 2213 人次;68名区直机关干部“返乡走亲”,解决群众身边急事、难事58件;街道67名干部“驻村连心”,解决群众实际问题 21个,68名村(社区)干部“入网知心”,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407个;208名党员干部积极开展“联户交心”活动,帮助群众解决难题 214个,畅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着力提升服务效能,不断提升为民服务实效。此外,结合“揭榜共建”“双报到、双服务”等活动,联动市、区两级职能单位和部门,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推进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和雨污水整治工程项目,解决群众出行困难、小区垃圾堆放等问题,为群众提供精准志愿服务,让群众生活更有温度、更有质感。 抓好党建促治理 “老渔港”焕发“新活力” “以前‘藏污纳垢’,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整治下,九楼安置楼已经今非昔比了,要感谢党和政府。”新港街道东风渔业村九楼安置楼的居民感叹道。九楼安置楼由于设计特殊、管理难度大,曾一度成为城区重点涉毒场所。去年,该街道党政配合公安机关成功打掉盘踞在此的涉毒团伙,并结合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对安置楼违建、环境、卫生、治安等方面进行全面整治,重新编排楼号和门牌号,布设监控摄像头,设置警务室和综治执勤点,实行24小时值班监控,还对安置楼进行全覆盖登记建档。如今,九楼安置楼邻里和谐,迎来新“春天”。 新港街道不少村民以捕鱼为生,下属渔村渔民人口密集,基础设施和经济基础薄弱,加上历史港口文化的影响,基层社会治理难度历来较大。为此,该街道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精细化发展,以“民情地图”为基层党建赋能提速。该街道把下辖的10个村(社区)划分44个小网格片区,共115名网格员(专职62名,兼职53名),实行全网格化管理;每个小网格员片区至少配备1名专职或兼职网格员,让“小网格”在基层社会治理、疫情防控、乡村振兴、创文创卫、安全生产等方面发挥“大作用”。同时,把街道内的国库渔船和乡镇渔船整合起来,由网格长和多个网格员组成“渔船网格”,让船东、船长负起安全、禁毒、疫情防控和管理责任,切实将网格化管理服务延伸到社会最末梢;用活用好“民情地图”,推进“全科网格”建设,成立了新港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负责协调、处理重大的、疑难的矛盾纠纷,在10个村(社区)分别成立人民调解委员会,负责调解辖区内的矛盾纠纷,并将70余名有调解经验的人员吸收到调解队伍中来,充实基层调解队伍力量,真正做到“微事不出格、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切实打通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最后一纳米”。 2021年至今,该街道共开展矛盾排查160余次,累计受理各类信访矛盾纠纷40件,调处40件,调解成功率95%,其中重大疑难案件6件,调解成功率100%,调解案件涉及金额超4000000元,真正做到织密基层“安全网”,守护百姓“平安梦”。 抓好党建促发展 “老城”发展再添“新动能” 今年5月中旬,新港街道一场别开生面的“海上主题党日”活动在辖区一艘渔船上举行。活动通过送“党课”上渔船、重温《入党誓词》,组织渔民党员学习海上救援知识、签署渔船安全生产禁毒承诺书等,让渔民党员以接地气的形式学习党的思想和政策,筑牢渔民精神港湾。“渔民党员是特殊的群体,平时都在渔船上作业。街道通过伏季休渔这段期间,将党支部、党小组延伸覆盖到渔船,聚焦渔业生产、消防安全、海上救援等方面,将学习、实践课堂搬到海上,坚定渔民党员的理想信念,强化渔民党员安全生产、防疫、防毒拒毒等意识。”新港街道党工委书记林创龙对记者说。 该街道着力打造“海上党支部+渔船党小组”新模式,实施渔民党员培养计划,开展党员先锋船、捕捞红旗手评比活动,采用“公司+渔船+船东”经营模式,推动渔业捕捞提质增效,力促街道集体经济和渔民“双增收”。去年,该街道渔船渔业年产量约11万吨,产值13亿元。 该街道整合“中共海陆丰中心县委旧址”红色基地、蓝色海上游艇观光游和大华山森林公园旅游资源,打造滨海特色旅游产业,让“红蓝绿”旅游资源焕发经济新活力;大力弘扬“汕尾渔歌”非遗文化,打造“红卫精神”文化品牌,让文化旅游产业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激发中山渡口码头旅游发展潜力,开通汕尾港游艇观光游路线,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引进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院士和深圳知名企业专家团队,共建产学研基地,逐步提升养殖科技创新能力,并推动电商平台销售服务,拓宽养殖户销售渠道,以人才振兴、科技振兴推动产业振兴,实现乡村振兴。 汕尾日报记者 张文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