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伟 在我的记忆中,陆丰大安镇有很多不同门派的舞狮队,而蛤仔狮则是环珠寨(唐安陆县县衙所在地)独有的狮种。 蛤仔狮与大安其它狮类在狮头造型、人员配置、乐器演奏、表演形式上,略有不同。不同于很多狮类突出威猛的特点,蛤仔狮在造型艺术上注重表达和善,最明显特点就是狮头的下颌用木头制成,厚重结实,但可以自由活动,给人一种稳重可爱之感。狮头下颌与醒狮也不相同,醒狮下颌制作讲究用料轻薄,表现灵活。而大安其它狮类的下颌基本上都是固定不动的。蛤仔狮的表演人员有领队、狮头、狮尾、狮子弄球、猴子、小锣鼓手、小钹手,还有拳手若干,没有其它狮类中“大头鬼”这一角色设置。蛤仔狮在乐器配置上没有大唢呐、大锣鼓等传统潮汕乐器,相对简约。因此,蛤仔狮表演时没有跟其它狮类那样以传统潮州音乐渲染气氛,主要通过小鼓和小锣“咚、咚”两声,狮头下颌就随着小钹“嘎”的一声用力闭合,形成了小孩子们戏称的“咙咚嘎”节奏特点。 在表演风格上,蛤仔狮与其它舞狮一样,第一环节由“参拜致敬”开场,“参拜致谢”结束。其间,让人喜爱的背挂八卦宝剑,头戴吉祥头箍的“道家装扮”小帅哥——“狮子弄球”,用各种优美动作,舞动用五彩丝线连着的精美“彩球”,引领蛤仔狮为抢球而做出跳高台、钻火圈、抢彩球等高难度动作,精湛的表演技艺,在大安舞狮表演中独树一格。中国曲艺表演,总少不了一个“丑角”,来增强欢乐气氛。蛤仔狮在表演过程中,自然安排了一个擅于与观众互动、机灵可爱、逗人开心的丑角:“猴子”。他精彩的表演常让小孩子们喝彩欢呼。第二环节与其它狮类表演一样,就是拳术、棍术、刀术、各种对打等武术表演。总的来说,蛤仔狮表现的是对社稷“文丞武蔚”的美好祝福和对世间“风调雨顺”的朴实祈愿。 当年的“蛤仔狮”,带给了我很多的欢乐,至今还是让我回味无穷。 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蛤仔狮也跟众多传统文化一样,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值得庆幸的是,最近听说有个村庄恢复了蛤仔狮的表演活动,我期待着有机会与之“相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