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跃 一个偶然的机会,利用三天的时间沿八万河全流程走了一遍。 一条亲切的河流 八万河发源于陆丰市八万镇罗经嶂,全长48公里,集雨面积506平方公里,流经八万、博美、桥冲、城东、东海等乡镇。八万河沿岸村落星布云集,不同的河段当地人有不同的叫法。从源头双派至吉水村段叫八万河,到了吉水村叫吉水河,过了广汕公路进入博美地段,在村后过的叫后溪,在村前过的叫前溪,沿岸尚有赤溪、蛟溪、过路溪等叫法,还有溪墘、溪拍(溪碧)等地名,都与这条河分不开。八万河下游汇入长山河、陂沟河等,声势大增,在乌坎港入海,因此也叫乌坎河。 其实,双派仅仅是八万河的主源头,雄伟的罗经嶂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长,一条条山涧汇入双派河,因山体的落差形成壮观的瀑布、水潭、沟渠,终于有了溪流的模样。 八万河奔流直下,智慧的人们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基础上,略施妙计,为我所用。比如流经田心村前的八万河河面宽、水流急,人们就在河中间筑坝,在河道中每间隔一、二百米筑一道高度2米左右的大坝,似拦非拦,形成一个一个水位稳定的平湖,让水溢过坝面流向下一个湖,达到抬高水位方便灌溉的目的。每逢大暴雨,更是起到缓冲的作用。 过了广汕路,河面平缓,乌坎港潮水在涨潮时溯流倒灌至望尧、白沙乃至溪墘、霞饶等村庄,赐予这一带村庄以丰富的水产资源,沙虾、立鱼、尖头等等。名闻遐迩。比如有名的博美虾饼,与博美出产优等是息息相关。 一座精美的石楼 八万镇政府内有一座精美的石楼,始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高三层,每层10个房,每个房13平方米,中间一个楼梯间,房前一个大阳台当过道。整楼用花岗岩石榫卯架筑,纯采用石料,全无一点钢筋、水泥。据说当年邀请福建师傅前来主持兴建,地基和一层的墙体由众多工人一齐动手,到了二层的地板铺设改由两名福建师傅亲自动手,本地仅留一男一女打下手抬石料上去。到底是施工场地限制不能多人一齐施工?还是工艺有秘传?不得而知。在我看来,最神奇的是上楼的阶梯,宽一米半,每一踏阶仅有一端镶嵌入墙壁,其他没有一点支撑!看上去岌岌可危,实际上却坚固无比。五十多年来,在楼梯上上下下的人何止万千,楼梯却没有一点松动变化。这座精美的石楼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当然,在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其保存价值远远大于使用价值! 一段段历史故事 桥冲白沙村位于八万河的下游,村中的“思远堂”左侧竖一块石碑,阴刻:“迎驾旧址 。公元一二七六年(宋景炎元年)十二月宋帝豋临甲子 ,吾三世祖功隆公迎驾至白沙并随军抗元,受钦赐迪功郎世袭大夫后在崖门以身殉国。祖祠为宋帝驻跸旧址”。这里记载的是南宋末年,宋端宗赵昰、宋怀宗赵昺(时为卫王)败亡海丰(时海陆未分县)时在白沙村短暂停留的一段历史。 桥冲溪拍村(现叫溪碧)有个金笔广场,涉及的这样一段历史:1927年南昌起义失败后,周恩来率起义军残部转战海陆丰,因身患疟疾停曾在溪碧村隐蔽养病,经过几天的治疗,周恩来病情大为好转,由陈水珠和赤卫队员陈妈家等人护送转移至黄厝寮,临别,周恩来将随身所带关勒铭牌金笔赠予陈妈家。10月22日晚,周恩来、叶挺、聂荣臻等一行乘船从金厢镇洲渚村出发,安全渡海抵港。从此,这支带着南昌起义城头硝烟的关勒铭金笔便留在了溪碧村。 1949年2月1日,庄岐洲在八万双派村前古庙戏台大町宣布粤赣湘边东一支六团成立,从此,海陆丰革命武装加入人民解放军的序列。这支部队成为解放海陆丰的主力。 汤汤八万河是一条有底蕴的河,一条值得点赞的河。如今的八万河沿岸,正进行着如火如荼的新农村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