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近年来,城区捷胜镇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完善组织体系为支撑,聚焦居民所需、所求、所盼,把群众的“幸福指数”作为党员干部奋斗的第一目标,不断夯实基层治理根基,创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途径和载体,推动党建工作的优势和活力转化为基层治理的效能和动力。 “四点半课堂”为群众解决孩子放学看管难问题。 科学“建”网 构建基层党建大平台 “基层治理,关键在人。结合捷胜实际,我们通过转变理念、转变方式,不断夯实基层治理之基。”捷胜镇委书记杨凯彬告诉记者,该镇通过把“社会管理”转化为“社会治理”,把“单向治理”转化为“双向互动”,把“一元独治”转化为“多元共治”,扎实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模式。 该镇结合实际,将党组织有机嵌入到基层组织治理体系中,将党建工作贯穿到基层社会治理事项中,不断健全完善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把方向、作决策、统资源、强服务的制度机制,筑牢基层治理“四梁八柱”。全力搭建“1+18+81+N”的网格化服务体系,以镇为“大网格”,划分18个村(社区)为中网格和81个村组为小网格,形成“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无缝隙”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组织镇、村(社)党员和驻村党员干部、乡贤党员等400余名党员,分配至各个小网格,设立党小组,构建“镇中有网、网中有格、格中有党员”的基层治理格局。同时,落实“一对多”帮扶政策,做到党员干部定片、定户、定人、定责、定需,做到“堡垒建在网格、党员沉在网格、作用发挥在网格”,形成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工作大平台。对纳入网格内不同类型党员实行分类管理,引导各类党员结合自身技能和优势投入到各类事项的服务中,分设“矛调先锋队”“助农先锋队”“乡贤服务队”等,使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凝聚广大群众的“主心骨”、化解社会矛盾的“减压阀”、基层社会治理的“桥头堡”。同时设立19支志愿服务队,建立健全“党建+志愿服务+社会治理”,实现服务全天候、全覆盖、零距离,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纳米”。 此外,转变以往的治理方式,镇党委变领导为引导、变命令为协商、变管控为服务,构建起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实现“一核多元”体系、打造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党建+网格化”助力疫苗接种。 有效“用”网 发挥基层服务大效能 星期一至星期五的每天下午4点30分,该镇埔尾村党群服务中心便开始热闹起来,“四点半课堂”准时开课。该村10余名孩子放学后又来到这里,在志愿者老师的指导下开始做作业、阅读、画画、唱歌、下棋……“在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村民外出务工常年不在家,就近务工的家长早出晚归,家里的孩子大多由爷爷奶奶照看,平时处于‘散养’状态。”该镇党委委员余文琪告诉记者。据她介绍,为了填补孩子们放学后的“真空时间”,该镇将开设“四点半课堂”纳入履职清单,利用村党群服务中心,组织村干部、驻村选调生、志愿者等组成辅导教师队伍,无偿提供课后兴趣拓展和作业辅导等志愿服务,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和问题,解除外出务工村民的后顾之忧。 该镇充分发挥“网格化”作用,运用“大数据+网格化+群众路线”机制,将创文长效管理、防诈骗宣传、人居环境整治等专项工作与网格服务工作相结合,将疫情防控、反诈骗和消防安全等知识进行入户宣传,提高大众知晓率、参与率;围绕基层治理的难点、痛点和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开展网格化排查。充分发挥党员、网格员、志愿者三支队伍作用,推动65名镇街干部“驻村连心”、103名村社干部“入网知心”、200余名党员“联户交心”、131名网格员“上门倾听”。同时,实行网格员日记制度,并纳入考核制度中,让网格员一心“扑”到自己的“小格子”里,把日常巡查走访中发现的问题、群众反馈的问题第一时间汇总记录、第一时间处理解决,全力为群众排忧解难,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今年以来,累计收集意见或建议146条,推动解决群众实际问题110个。“四点半课堂”只是捷胜镇有效“用”网、切实服务群众的一个生动缩影。 村(社)书记在田间交流撂荒地复耕工作经验。 五治一体 打造基层治理大载体 去年,该镇南门社区网格员唐宇会在日常巡查中发现:辖区一外出返乡独居女子,因患有严重的疾病和车祸遗留的腹部缺损感染,导致性格孤僻并多次有轻生念头。唐宇会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经常上门为其送去三餐和药物,与其谈心消除内心隔阂,让她重拾生活的信心。同时,镇、村两级干部为她发动乡贤捐款,帮助申请低保、临时救助,并与医院多次沟通协调,给予住院施治。如今,该名群众不但治好了病,也恢复了劳动力。 在实施“党建+机制”上,该镇坚持用党建引领“五治”,打造服务型村(社),推进基层“德治”,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力推“移风易俗”“善文化”;竭力做好“善治”文章,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常态化开展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激活“红色细胞”,引领居民强化“捷胜是我家的”归属感;全力推动“共治”,充分发挥村(社)四议两公开作用,全面落实农村各类组织向党组织报告工作制度,充分调动群众共同协商村(社)事务、共同投入村(社)建设、共同参与村(社)治理、共同享有治理成果,坚持事由民议、策由民定、财由民理、效果民评,每月定期开展村(社)书记论坛,搭建平台推动村级党组书记“赛龙夺锦”、比学赶超,对基层治理经验交流分享。依托驻村干部、驻村辅警、网格员、志愿者等,开展法制宣传、法律援助、调解矛盾,强化基层“法治”;引导基层“自治”,注重发挥村规民约自治功能,做到村级重大事项实行“党支部提议、‘两委’商议、党员审议、村民决议”,力促党的组织在村(社)中有形、有为、有力覆盖。在“五治一体”基层治理新模式下,捷胜镇党群关系愈发密切、邻里之间更加和睦、社会氛围日益和谐…… “社会治理重在基层、难在基层。”杨凯彬告诉记者,只有坚持党建引领,走好群众路线,才能实现善治久治。 汕尾日报记者 张文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