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日报讯(记者 彭伟栋 通讯员 陈坚宗)近年来,华侨管理区充分巩固拓展深圳对口帮扶取得的脱贫攻坚成果,着力推进革命老区乡村振兴。 有人说,侨区是一个微型“联合国”。在该区3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来自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归难侨近2.1万人。他们中的一些人享受到脱贫攻坚、精准扶贫政策带来的实惠。深圳对口帮扶的颇具“造血”功能的产业,成为该区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让侨区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今年50岁的林女士是享受到政策实惠的其中一员,其父辈于上世纪70年代从越南回来后,便扎根在侨区。如今,她在汕尾市华侨弘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务工,虽然其丈夫身体抱恙,家里还有两个孩子读书,但她的家庭享有农村医疗保险等政策,每个月通过务工有4000多元的收入,全家人生活得到保障。和林女士一样目前在弘润公司务工的村民有15人,他们在公司负责种植拔草,培养花苗,靠自己的双手劳动,有比较安稳的生活。林女士高兴地说:“公司帮了很多人,曾经的贫困一去不复返了。” 给林女士带来福音的汕尾市华侨弘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深圳前海管理局几年前对口帮扶创办的一家私营企业,主营花卉种植,公司负责人张春洪是从印度尼西亚归来的“侨三代”。 2014年,按照省委、省政府和深圳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深圳市纪委和前海管理局对侨区原有的2个省定贫困村进行对口帮扶,确保该区2个贫困村和147户473人贫困人口在规定时间里全部实现脱贫出列。帮扶过程中,深圳对口帮扶汕尾指挥部不仅筹集资金约4000万元,在侨区建设了许多民生工程,极大改善侨区基础设施条件,而且穿针引线,帮助该区编制了总体规划,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保障。 发展具有“造血”功能的产业,是深圳对口帮扶侨区的重要抓手。2018年7月,当时的扶贫工作队通过招商引资,吸引深圳公司落户侨区,承接前海美化环境所需花卉的订单。当年10月,投资200万元的前海扶贫产业苗圃基地投产,其规模达到省同行业一流生产标准。基地为贫困户提供技术培训,并回购各农户种植的花卉,积极发挥扶贫产业的“造血”功能。投产当年,基地便承接了前海200万元的时花订单,在保障农户收益的同时,还增加了社区集体收入。 经过几年的发展,苗圃基地目前每月给深圳市场提供的花卉达6000盆以上,成为特区真正意义上的“后花园”。同时,以花为媒,该区及时掌握了解深圳先行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市场信息,有的放矢,加快融入“双区”。 今年46岁的张春洪原本在深圳开设羽毛球馆,并从事汽车租赁行业。在得知深圳帮扶侨区发展花卉种植项目的消息后,他放弃深圳的事业,回到侨区发展他从未涉及过的花卉种植业,期望在深圳的帮扶下,通过自身的努力带领更多群众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生活。几年下来,张春洪在苗圃基地的投入已达400多万元,种植规模在原有23亩的基础上,又扩种27亩。“花卉订单主要来自前海,2021年,该基地向深圳前海供应时花2.25万平方米,总值316.5万元,约占前海花卉种植面积60%,实现产业分红32.2万元。”张春洪介绍说,“加上花卉种植养护的劳务收入,每年有500多万元从特区流入‘侨区’。”目前每月发放给侨区务工村民的工资约6万多元,今年产值预计将达2000万元,增加就业人数30余人。花卉种植产业成为保障民生和侨区经济发展的“希望之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