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凯泽,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陆丰人,现居北京。师从著名人物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和著名没骨人物画家马海方先生。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文化部«惠风画院»签约画家、荣宝斋画院刘大为工作室画家、北京艺术公社特约画家、《中国美术鉴藏报》副主编。2013年被文化部《艺术市场》评为“最具市场投资潜力艺术家”。作品多次在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中获奖;作品多次在《中国美术报》、《中国书画报》、《荣宝斋》等刊物发表;部分作品被中国邮政录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主题邮册、“当代书画百强”主题明信片全国发行。 情系雪域高原 ——谢凯泽人物画作品欣赏 “读”谢凯泽画里的人物,不管是阳光下的西藏男女,或是高原上的老者、妇人、孩子,皆有独特的真情感受:那些在贫穷的高原地区、西藏雪域生活的人们,依然保留着如初的真切无畏、执着的信念、最朴实的善良和爱。画家一次次地深入到他们生活中,感受到那些直达灵魂的人性,那是受地域文化、生活习俗、还有气候影响而形成的生活状态,与画家所处的红尘世界相比,竟是如此的震撼。于是,他痴痴迷恋,然后怀着崇敬的心,用笔墨丹青一一描绘。 在用色方面,或许受故乡的熏染有关,谢凯泽的画,色彩丰富大胆,笔墨痛快淋漓,在力求保留纯朴的乡土味道的同时,也富有时代气息。 继高原系列之后,他又开始迷上西藏雪域题材,那颗本就心怀悲悯的心更为细腻与纯粹。你看那笔下一张张如同雪域天空一样清澈眸子的脸,哪怕是因为寒风或阳光而微皱的眉头,却有着令人震慑的清纯味道,那是在喧嚣都市里,再难寻遇的真善清简之美。 若说艺术是人生中的一场修为,而在这场外人看似枯燥寂静的修为中,于谢凯泽而言,更如是一场永不停止前行的朝圣。那一路,必须保持一颗谦逊纯净、卑微怜悯的心。只有那样,才能融入到那些最真的原生世界里。 不管是《大山的守望》,还是《朝圣的阿玛拉》、《阳光下的藏民》和《朝圣路上》,那都是高原和藏区老人对子孙的爱、对家的守护和为家人祈福的心愿先打动了画者。那是不分民族和地域的无上情感。 老人那望向远方的眸子里、从那慈爱或庄严虔诚的脸容里、那一刻不停稳步向前的脚步,何尝不是藏着和天下所有老母亲、老祖母一样的慈爱情怀,和天下祖辈父辈一样的坚定步伐?离家求学寻艺的画家,该是用心底的想念和感激,一笔一笔地勾勒和描绘纸上人物和背景。所以,当画作展现在我们眼前时,亦有如见到自己家中长辈般的亲切。 只因常怀感念,才能无愧于心,并心无杂念地在艺术途中里,将心迹细细倾付笔下。 谢凯泽告诉我,他作画时喜欢亲自研墨,那也是他在回味和酝酿所见所感所悟,一边如参禅般,先剔除心尘,待到墨浓时,方觉情更真。此时先用干渴笔墨画线,直到笔中墨尽,再沾墨点水,在半干时最宜渲染设色,以求整体浑溶而有层次的画面效果。 我们也可以看到,他特别注重刻画人物的表情、眼神、服饰与人物性格形象的关系。 他还说:“作画时是有气场的,画面会有画者的气息。如音乐一样,画面是多种矛盾体的组合,时而温婉时而激扬,所以对画面的处理,也是一个画家经验和综合修养的反映。而我也还在不断地学习中。”恍然明白,凯泽为什么会选用那个手握转经筒、虔诚朝圣的老者作为自己的头像了。 在当年他画好《无尘》之后,马海方老师看后欣然题字:扫地焚香无俗韵,清风明月有禅心。也许五百年前的他就是那个小沙弥,依在寺院的门柱上,看着寺院外人来人往,花开花落,春去秋来,眉宇嘴角间不知是淡淡一笑还是一丝忧愁。 而在我看来,那个小沙弥他该是好奇的,毕竟他还是孩子。或是 来访的外人中断了他的朝诵,他的心思,一半留在经文中,一半却受 门外人的影响;或许他也因此想起了家中的亲人,只是身上的使命不 容卸下,便有了这无尘的笑:那笑容朴实又带着迷茫,因为他心底根 植着与生俱来的信念和爱。 现实中的谢凯泽,是低调含蓄的,他很少宣扬自己,更多的时间 都在艺术海洋里潜力探索。就如他那靠海上谋生的祖辈乡亲,唯有辛 勤劳作,谨慎踏实,才能有丰盛收获。 在探寻谢凯泽对艺术的朝圣途中,作为赏画者的我们,该是有幸得与跟随。读懂画中人,和那笔墨烘托的羞涩、喜悦、平和、恬澹,都是画作于观者心灵的福报。在喧嚣凡尘中,找个时间,赴一场洗涤心魂的朝圣之约,那是可遇不可求的缘。 不管你来或不来,他都在那里,谦逊虔诚。让我们一起在画前,与画中人默然相爱、静寂欢喜。 谢凯泽作品 大山的守望(国画) 秋收图(国画) 责任编辑:贺燕 编辑:钟佳韦 来源:善为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