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胜长,1965年生于广东汕尾,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汕尾市美术家协会主席。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览、获奖并发表于《人民画报》、《大众摄影》和《广东美术家画刊》等。 在山林之前 吴冠旻 面对世界,一个人总得端出自己的态度。胜长是认真而谨慎的人,无论与生活对阵或共谋,每一次都必克尽心力。在一系列构成他生活史的事件中,只有在安置心灵栖息地这事才是没有商量余地的,他把这件事直接栽种到少年时的理想温床中去。在人生的小径分叉处,他最后的选择,交由内心的指令,无意识的天然驱使。一切所指均取决于自身素养的构成内容,胜长当然地选择了认为更适合转译他与世界关系的工具,即用笔墨的表现方式去叙述他与山水间所发生的一切,用诗句去填充他的山溪林谷。 我们知道,中国的水墨传统,总与人的生活以及修养隐蔽地联系着。在它的法统源头,就开始与文人的世界以基因互转的方式共同生长,共同构筑起一个独特的久远的文化现实。这是中国文化里的审美共同体,在里面,它是制约的,也是自由的。面对神学式关系的笔墨场域,首先考虑的是形式语言的归顺:特定的文化环境里,笔墨被约定为某种情感语言,它们守着语境边界;然后才是在诸众的约定里去寻找一条异质的路。 然而,获得可以被听懂的技法语言,需要他扑到技法的怀里去,这条道上的艰辛,是从写生开始的。他对技法语言的把握并非从芥子园开始、从临摹范宽石涛来,而是以写生的方式与大师们的模版间来回揣摩,在反复中不断修正、寻找、实践。他规行矩步,以自然为师。所谓“以自然为师”,实质上,是自然蓝本在自我镜像中转换、斫削,把世界塑成内心投影的样式,所以他的水墨天然地带着自身素养的内在的气息。在胜长的作品里,我们可以轻易觉察到带着指纹式印记的特征,保留着一份天真和率性。在现代写意山水里,新的形式美学权力提供了新的宗教酵素,人人争先发酵,在新宗教的护荫下讨生活,他们努力制造出一个接近同质的腔调。而胜长的快乐,却在于自我世界的培植,竖起隐喻中的山林,远离尘嚣,放逸身心。正因为出于自我性情,在某些时刻,画面才流露出原初的朴素味道来,即便在细微之处。他笔墨的不自觉对于经验审美者而言,有了野性的味道。山林之前,他所组织的笔墨事实上是在他者或自身的绘本之上不断地实践着、试图改变中制造的现实,一遍遍地累积出一个人的美术史,一个可以遁入的兰溪谷。慢慢也就画出隐约有着个人印记的作品来:在傅抱石、石壶们等等诸先辈的法脉亲近中,在笔墨的自觉与不自觉间,带着原质与涩意的特质,去创造心中隐在的山林。胜长作品的语言里含着天然的乡音,恰恰这种内置式的特质,才显得可贵,因为,艺术必须新鲜而质异。 张胜长作品 晴光高致(国画)29cm*138cm 丘壑寄怀抱(国画)40cm*50cm 风静听溪流(国画)179cm*66c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