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香古色的环形栈道旁的池塘下种有一大片荷花,但见水光潋滟,几名村民身穿防水皮衣裤,站在水中劳作。他们躬身将手伸入水中,不一会儿就摸出一条条白花花的莲藕,长势喜人的莲藕让村民脸上露出丰收的喜悦。这是日前记者前往陆河县河田镇内洞村采访时看到的一幕。近年来,内洞村在陆河县委县政府、河田镇委镇政府以及对口帮扶单位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支持帮助下,发展特色产业扶贫,全村旧貌换新颜,村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校园换新貌 学子乐开颜 记者来到内洞小学,但见两个宽敞的操场地面十分整洁,操场边沿绿树成荫,繁花似锦。课间,在冬日暖阳的照耀下,孩子们笑颜如花。 通过大力扶贫,内洞小学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图为该校教室一角。 上课铃一响,教室内传来朗朗读书声。记者在教室门口看到:小班制的学生不足十个,但是学习条件好,实现了多媒体教学,黑板中间的显示器显示着课本的图画与文字,老师正操作着电脑,让学生直观地学习文化知识。 内洞小学彭校长告诉记者:“之前学校教学设备落后,幸亏驻村扶贫工作队和县教育局先后提供了一批一体式电脑,连上屏幕后可以播放软件,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更多便利条件。往日的旧铁门变成了不锈钢大门,楼上栏杆扶手更换一新,还更新了文化宣传栏。”在记者与彭校长交流之际,该校的黄老师也感叹道,他2011年调过来时,环境很差,操场破旧,连基础体育设施都没有。经过扶贫后,现在学校大变样了,展现了新气象。原来,学校在上级有关部门和驻村扶贫工作队的支持下,不断更新教学设备,优化校园环境,变化喜人。扶贫先扶智!看来,扶贫工作队深谙此理。 产业扶贫好 增收人心暖 据介绍,内洞村大力发展产业扶贫,种植莲藕205亩,其中,种植的水果莲一年收成莲子2000多斤,一斤价格约15元,打出了品牌,提高了脱贫户的经济收入。 内洞村回归农场为脱贫户提供就业平台。 该村回归农场种植水果45亩,有鸡蛋果、苹果枣、小番茄、芭乐、黄皮等果树,苍翠欲滴,枝繁叶茂,藤蔓延伸,显示出勃勃生机。 据该果园负责人刘兴华介绍,园内的“主打”水果是苹果枣,之所以选择种植这个品种,是因为它号称维生素之王,肉多、味甜、多汁,不打药、无公害。“我们带动了10多个脱贫户就业,安排他们过来刮草、整田、包果子入箱,提高了他们的经济收入。”记者看到前来工作的脱贫户从树上采摘苹果枣后,将一个个苹果枣装在白色塑料袋子里,然后整齐地摆放在内置白色泡沫的崭新水果盒里,十分美观大方。据了解,该果园因水果品质好,打响了品牌,顾客如云。 提到为何要取名为“回归农场”,刘兴华笑着说,“寓意回归大自然、回归田园,做绿色水果之意。我们流转了土地45亩,除了种植苹果枣外,还种植了大片百香果,年产110万斤,为脱贫户提供了就业平台。” 带好脱贫路 村民喜洋洋 原来,60多岁的黎伯靠种地维持家计,收入微薄,一家人住在破旧的房屋里,生活压力很大。驻村扶贫工作队了解情况后,为他“量身订造”了脱贫计划:首先,鼓励他务工,解决温饱问题。然后,指导他拓展思路,种植莲藕。他摸着石头过河,努力学习种植技术,加强种植管理,第二年取得了好收成。紧接着,驻村扶贫工作队鼓励他开商铺,于是他大胆开店经营,销售自己种植的莲藕等质量好的农产品,生意慢慢好起来了。适逢当时举办了荷花节,他的店刚好开在附近,顾客纷至沓来。每年春节前,他的店铺卖莲藕,农历6、7月又卖莲子,生意比较好。现在,他个人年收入有7、8万元,两个孩子毕业后在深圳工作,还建起了一座4层的新房,住上了楼房。 他经营的店铺在新房子的下面一间,非常整洁,摆放的农产品有序、包装漂亮。他热情洋溢地介绍,“四层楼房占地110平方米,建筑面积440平方米。如今过上了好生活,大儿子前不久结婚,喜上加喜了!” 原来,40多岁的黎哥以维修摩托为业,后来,他家人患病,费用支出大,致使他因病致贫。驻村扶贫工作队通过访谈,深入了解他的情况,让他在村里成立的莲藕合作社负责管理工作。他发扬务实的作风,非常勤快,负责给田地松土等农活。合作社有什么活都尽量让他干,增加了他的经济收入。去年有段时间天气干旱,合作社便安排他抽水灌溉田地。他拖来抽水机、用心灌溉,使田地得到滋润,如今长势喜人。据悉,他一年收入8万多元,改变了以前贫穷的状况。他高兴地告诉记者:“这一切得益于党的好政策,感谢扶贫干部的倾力帮扶,使我们摆脱了贫困!” 原来,60多岁的黎大叔父亲高血压,长期卧床,女儿患先天性心脏病,需长期治疗。黎大叔不堪重负,非常无奈,因病致贫。同时,他还有两个孩子刚上小学,而种地又不得法,收入很少。为此,他经常愁眉苦脸。驻村扶贫工作队获悉他的情况后,为他因“材”施策:提供就业机会,让他参与到村里的合作社工作。他在有关人员的指导下勤快地种植莲藕、青菜,收成比较好,提高了经济收入。同时,他入股合作社,得到了分红。村里还让他兼当护林员,每个月有固定的经济收入。此外,鼓励他“多条腿走路”,让他发展养殖业。如今,他养的鸡鸭肥壮,远近闻名,很多顾客慕名前来购买。据介绍,如今他每个月约有5000多元的收入,解决了日常生活问题。 漫步内洞村,但见村民眼睛炯炯有神,笑容十分灿烂。这笑容背后,正是扶贫干部和脱贫户付出努力后最好的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