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国建 所谓“等路”,其实就是手信。从名词的变化,可以略窥时代的变化。在我的家乡陆河,“等路”存的多年,几乎称得上一种习俗了。 陆河客家人绝大部分都是古代中原移民的后代,他们的祖先或为逃灾荒,或为避战乱而移入岭南。由于大多是迁徙至山区、丘陵地带造屋而居,居住分散,比较偏僻,交通也不是十分方便,可是,亲戚之间经常都有串门互访,你来我往,亲情不断,越走越亲。热情好客的主人家当会尽到地主之谊,香茶热饭招待,而主人家的娃娃们知道某位亲戚来访,则会立马冲出门外,或夹道问候或一拥而上表示欢迎,尤其是舅舅、姑姑们的到来,亲密无间、肆无忌惮的小朋友还会缠着他(她)们打转转。而客人此时则会掏出随身携带的“小物件”,如糖果、饼干、文具、玩具、水果等分发给这些欢迎队伍中的成员,慰劳小朋友们“等路”。人辛苦。在那物资贫乏年代,小孩子们确实十分盼望得到客人的等路解馋。 记得本人上山下乡从海南回家探亲的时候,还沿用这一习俗,在途经海口、广州时,一定会采买一些椰子糖、夹心饼干之类的“等路”回去分发。 至于“等路”这个名称的由来,从字面上理解也许是“欢迎队伍”是等在路上欢迎客人,而将客人给的东西称之为“等路”,或许是客人将随身携带的“小物件”是用于等一下在去主人家路上使用的称之为“等路”。真伪是否,没有细究,不得而知。 时过境迁,如今的陆河已走上发展快车道,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四通八达,公共汽车都通到了每一个村落。如今坊间在办公、经商、旅游、日常交往中,都是客家话、普通话、粤语和英语同时使用。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特征愈加显著。现如今的陆河,早就听不到“等路”这一话语了,已经被“手信”替代了。而“手信”早已突破糖果、饼干、文具、玩具、水果的范围,益发丰富多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