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 比较旧课标,新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出发,立足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打破旧课标的专题分类方法,按照历史时序的发展,将重要的主干知识整合在一个单元,避免了历史事件的割裂与交叉重复,突出了历史的整体性和连续性,有利于学生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下来梳理、理解相关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及影响,避免了旧课标学习内容跨度过大所带来的学习困难。为了达到一轮高三复习的有效性,下面谈一谈如何有效结合统编教材补充旧教材的不足,提高备考的针对性。 一、利用《中外史纲要》中的图片史料和文字材料作为高三一轮复习的导入和结尾的情感升华 2020年山东卷17题历史小论文选用的资料“行走的少年”选择了邹容的材料,我在高三一轮复习《辛亥革命》这一课时就把《中外史纲要》(上)邹容遗著《革命军》书影和邹容的简介并设问作为这一课导入的资料,从而渗透了新高考五大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 在辛亥革命复习课的结尾,我利用《中外史纲要 》(上)中的108—109页邹容的文字资料、秋瑾的图片资料、林觉民的《与妻书》、黄花岗72烈士等资料配鲁迅先生的话渗透家国情怀,正如鲁迅所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充分利用《中外史纲要 》(上)丰富的史料教学使学生在历史故事、情景中重回历史现场,在激情飞扬中体会邹容等革命志士为挽救民族、国家危亡所展现出来的民族大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培养学生历史人物评价能力和家国情怀渗透。促进教学、备考有机衔接,润物细无声。 二、利用《中外史纲要》中图片史料理解近代中国不同时期革命精神的内涵,从而把握主干知识 例如复习《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如何讲好党史,我利用《中外史纲要 》(上)122页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图引导学生思考“红船精神”的内涵。今天浙江引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义,引领学生领悟红船精神内涵,牢记历史、砥砺前行,奋力迈进新时代的。 例如民国前期的中国史复习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讲到主干知识《五四运动》时,我利用统编教材《中外史纲要 》(上)第21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一课“学思之窗”的材料设置问题:阅读上述材料,思考五四精神的内涵,进一步理解五四运动的意义,体会其时代价值。这样的问题教学反映了新课标坚持反映时代要求的原则,有利于打造高效课堂。 三、利用《 中外历史纲要 》的资料解答高考真题 例如2014年全国新课标Ⅰ卷41题抗战目录修改题,我建议学生删除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将二十六章改为“东方主战场”,来自《 中外历史纲要 》(上)143页东方主战场这一目录 ,修改理由就写“东方主战场”的这个目录的里面的重大史实支撑我的观点。如理由①中国支援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战场长期牵制和抗击日军主力,有力协助和配合盟军作战。②戴安澜将军赴缅参战和远征军的贡献。③国际认可中国的贡献: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蒋介石任中国战区盟军统帅最高统帅,1943年废除旧约,签订新约。引导学生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又如2016年全国新课标Ⅰ卷41题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简述。学生一般结合世界史中的英、美、法、德、日、苏等国围绕主题进行阐述,但为了拓展学生思维,我研究《中外史纲要》(下)1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将第二个目录《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第三个目录《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回答“制度构想与实践”题。这样新旧教材结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在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方面的素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充分利用《 中外历史纲要 》中的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进行史料教学,突破高频考点 例如:全国卷西汉强盛时期即汉武帝时期是高频考点,如2019年全国Ⅰ卷25题汉武帝时期削弱了诸侯实力 、2019年全国Ⅱ卷25题考查董仲舒的新儒学、2017年全国Ⅰ卷25题表1考查西汉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高三一轮复习如何巩固这一历史教学中的长效热点,我利用《 中外历史纲要 》(上)21页《西汉的强盛》这个目录对汉武帝的统治措施通过PPT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呈现,还拓展汉武帝巩固大一统措施:北击匈奴,设立河西四郡;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管理西域,设西域都护府;征服西南,平定百越叛乱。 这些史料教学可以大大增强学生对历史的体验感,有助于帮助学生对在位长达54年的汉武帝的统治有一个立体的认识,不再是孤立分散和零散的认识。另外史料教学也会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最终导向历史成绩的提高,符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精神。 五、统编历史教材和旧教材融合,补充旧教材断代的地方 统编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按照通史体例,体现出整体性,使学生能够整体把握学习内容之间的逻辑性,但旧教材由于是专题结构很多地方就被割裂了。例如旧教材没有讲东汉史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但高考经常涉及,学生头脑茫茫然。例如有关东汉时期的高考真题:2020年全国Ⅲ卷25题考查东汉末年的屯田制,2019年全国Ⅲ卷40题考查汉朝国家治理,2019年海南高考21题考查东汉中后期选官制度,2017年海南高考3题考查东汉实行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真题如2021年全国甲卷45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2019年全国Ⅰ卷45题考查曹魏末年的爵位制改革等。学生没有时空观念,不理解为什么北魏孝文帝改革为隋唐的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不理解为什么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了隋唐地方行政制度。 从魏晋南北朝时空轴里引导学生思考从曹魏到西晋的因果逻辑联系,从而解决“(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陈寿、朱熹对曹操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这道题。从时空轴里面审视魏晋南北朝的历史之“变”中蕴含着哪些回归隋唐统一的因素,学生能回答出北魏孝文帝改革为隋唐的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北魏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影响了隋唐地方行政制度,从而把握复杂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有效弥补旧教材的不足,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 (作者单位:陆丰市林启恩纪念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