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延斌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兴则天下兴,农村稳则天下稳,农民安则天下安,农业、农村、农民的兴衰直接决定朝代更迭。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是党以“三农”发展为一条重要主线,贯穿和推动整个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从新民主主义时期“打土豪分田地”“耕者有其田”,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农民集体所有”;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三权分置”,党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和时局形势变化,制定与调整“三农”政策,将农民的革命与生产积极性调动起来,将农民的利益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将一盘散沙“马铃薯式的农民”凝结为无坚不摧的钢铁洪流,为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和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厚实的力量基础。 党的命运始终与“三农”密切相关,党领导的“三农”发展史是党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过去我们为什么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成功”的强大精神密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期,深入学习党的百年“三农”史,就是要从根本上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学史明理,就是在学习党的百年“三农”史中,明确只有党的全面领导才能推动“三农”发展的事理。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整个乡土社会也不可避免遭遇农业萧条、农村衰败、农民流亡等劫难。当时,中华大地上曾有不少学者、社团和政党主张通过医治乡村颓势最终达至民族自救,据统计,1840年至1934年,开展诸如“定县实验”等兴农救国探索的公私团体就有690多个,然而这些尝试都失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群众走上历史舞台,经过艰难险阻,流血牺牲,实现从翻身作主、解决温饱、精准扶贫、全面小康到奔向现代化的伟大飞跃,“三农”发生了千年未有的巨变,充分表明,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有效解决“三农”问题,这是学史明理的关键所在。 学史增信,就是在学习党的百年“三农”史中,面对“三农”发展各种艰难挑战,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信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这当中,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百年来,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到以家庭承包为基础,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再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党为解决“三农”问题进行了艰辛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取得了伟大成就,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三农”发展道路。沿着这条道路前行,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必然能够全面实现乡村振兴。 学史崇德,就是在学习党的百年“三农”史中,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崇尚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之大德。百年来,我们党始终情系并扎根“三农”,把为广大农民谋幸福作为初心使命,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从毛泽东“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中国”,到邓小平“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做起的”“农民没有积极性,国家就发展不起来”,再到习近平“农为邦本,本固邦宁”“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等,“三农”是“国之大者”的信念从未改变。也正是如此,人民才选择党,历史才选择党,党自身才能实现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小小红船到时代巨轮的伟大巨变。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严重影响了广大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需要我们对“三农”事业忠诚担当,树立“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家国情怀,做到一心为民,心底无私天地宽。 学史力行,就是在学习党的百年“三农”史中,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政治自觉与行动自觉,推动“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全面小康社会建成,绝对贫穷被消除,彪炳史册的奇迹创造没有任何捷径,全凭一代代共产党人带领广大农民群众艰苦奋斗、真抓实干取得。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新时代党的工作重心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三农”事业伟大新征程已然开启。这就需要我们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继续发扬“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埋头苦干、勇毅前行;需要我们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率先垂范解决农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知行合一、经世致用;需要我们常怀“本领恐慌”之心,以“拜民为师”的躬行姿态走进田间地头,谦虚好学、提升能力。 (作者单位:中共汕尾市委党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