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跃 千年古邑陆丰县城所在地东海镇,一河两岸,风光秀丽。城西、城南是发展新区,高楼大厦是财富和进步的象征,但缺乏历史底蕴。东海的底蕴韵镶嵌在老城区低矮的房舍,荡漾在古朴的街巷、古榕下长者花白的胡子中。 东海迎仙大桥景观 老地名犹如导购指引 东海镇水通南北、道接八方。为方便南来北往商人做买卖,商品归类指定街铺交易。这些街区主要集中在新墟的现南堤、向阳两个社区。历史遗留下来的街名有:盐街、豆街、米街、菜街、茶街、鱼街、棉仔街、草席街、打铁街、打索巷、鱼脯町、当铺巷,除当铺巷偏远,在保昌寨附近,其他商业街几乎都是以大铺内街和大街为主轴连在一起。赶集的人不论是购物还是卖货都很方便。大铺内街更是一条充满魔力的大街,什么商品用品都能买到。整条街从大帝算起到大街相接,全长约300米,街宽仅四、五米,各家的铺面都很小,宽2米、3米,最宽也就4米多,大多是连家店,即门前做买卖,后节住家。经营品种各家都不一样,从大帝这个方向排起,坐北向南一侧想得起有:卖猪肉、咸杂、针线、纸、百货、布铺、染料、篾货、药铺等等;对面一侧是饼铺、饮食店、鞋铺、香糊铺、茶叶铺、五金铺、碗铺、草药铺、竹笠铺、制衣厂、钟表维修铺等等,铺前骑楼下还有临时摆摊,两个箩筐位,卖些花红、灯芯等红白喜事礼仪性用的小物品。东海墟面就是这样热闹非凡,应有尽有。 买屎买尿卖菜栽 过去,东海尽管人群聚居密度大,但环境卫生是很讲究的,家家户户都有备一个尿桶,用来接盛全家人每日“生产”出来的尿。但这些尿是不能随便倾倒的,因为街巷的排污沟都是阳沟,倒下去很臭。每天清早,家家户户把尿桶摆在门前,农民来买尿时就在门口高呼:“卖尿啰!”,有时门口没摆尿桶,买尿的农民会问屋里的人:“大嫂,有尿无?”尿每桶几分钱。卖尿的旺市是清早,人们去工厂或单位上班之前,过后,有些农民挑菜或蕃茨来投墟,货物卖后顺带买担尿回去。因此,当年的卖屎卖尿是群众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常事。 卖屎则是猪屎,当年陆丰是养猪大县,每年上调省食品公司的生猪任务是二万头,邻县才一万头。这些肥猪大部分是在东海县城内养的,农村主要养母猪产猪苗。当时东海镇内家家户户都养猪,受居住环境限制,常常是人睡床上,猪睡床底下,夜里一同打鼾。养猪多猪屎当然就很多,养猪的人把它捡起来,盛在屎篮中,就有猪屎可卖了。还有一些穷家孩子会提着猪屎篮沿街捡猪屎。城郊的农民会走街串巷来买猪屎去落田,每篮几分钱。 卖菜栽(苗)是当年东海早市的一大特色,菜栽市场在大铺内街,摆在骑楼下,几乎占了半条大铺内街。买卖双方都是农民,什么品种的菜栽都有,其中白菜、京白、秋瓜苗、南瓜苗、蕃茨栽比较多。现在回想起来,卖菜栽这一现象,是东海农民有智慧的表现,是分工合作,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产量的高效经营方式。东海城郊农民大多种菜,当时农资门市有卖各种菜籽,散装的,五分一角都可买,不贵。但买回后要用一块地育苗却很费时、费工,比如白菜,菜籽撒下后过一个星期才出芽,又要过一个星期才能长到2寸长,要花费10多天。而买来两寸长的菜栽种下,十多天就能收获上市,缩短了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而拿来卖的菜栽是一些农民成片撒种,自己育苗,把多余的拿来卖。 洗衣挑水割山草 每天清早,家家户户的女人都扑到东海溪洗衣服,河边从上围直达荣尾,两岸建有七、八个码头供群众洗衣服。洗衣服的都是女人,家族主妇或姑娘,有道是三个女人一台戏,这时的码头最热闹,吱吱喳喳。昨晚谁家吵架,谁家娶媳妇,谁家生胖娃娃等等都是她们的话题,清早的码头成了社区版的新闻发布会。 除洗衣服外的第二项必须完成的工作是挑水,从东海溪挑回来当日全家吃用的水,一般的家庭都要挑回两、三担。挑水妇女能挑,男人有体力更适合挑。男人去挑水河边的妇女经常会调侃:爱嬷水,替嬷担水。意即要让妻子美丽,就要多替妻子做些挑水之类的重活。没有恶意,就是逗挑水的男人玩。 每天该做的第三件事就是去野外刨草回来作柴薪,解决当日全家的燃料问题。当年东海群众每日的燃料主要靠城郊和山区农民挑进城来卖的柴、草、炭,后政府有发煤证供应蜂窝煤。但大部分勤劳俭朴的家庭主妇都是自己上山割草,因为买的免不了要花钱,政府供应的蜂窝煤便宜,但用蜂窝煤终日不能熄火,因居住环境窄小,受不了。因此,常常是一条巷三、五位妇女结伴到白石门、法留岭等山面割草回来当燃料。 公社厂矿 上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是东海公社厂矿的鼎盛时期,全镇共有50多家集体厂社,俗称“公社厂矿”,现在想得起名称的有:竹编、竹笠、竹器、竹工艺(台灯厂),塑胶、塑编、造纸、木农、五金、制革(鞋厂)、棕扫、卫生香,毛织一、二、三厂,手套厂、花厂、电风扇厂,制衣厂、薯粉、副食、水运队、单车社等等,还有一些二轻、和居民区办的工厂。东海公社厂矿的亮点:1959年其技术创办的搪瓷厂,就是在生铁的盆、碟漆上一层搪瓷,使之美观耐用,这在当时是很先进的;1980年前后的电风扇厂生产“钻石”牌风扇,至今还能用;花厂生产的人造丝花精美胜真花,曾在人民大会堂广东厅摆放;竹工艺厂生产的竹制台灯,远销国外。 当年,这些工厂吸收了很多工人。用工最多的是花厂,几千人,因为每一片花叶,每一条花枝都要人工拼凑,其次是竹工艺厂,工人也是上千人,而且经常要加班。无工不富,东海人对这句话体会最深!大家都很怀念公社厂矿红红火火的那段岁月。但东海公社厂矿退出历史舞台是客观规律使然。 回顾东海公社厂矿走过的路,是东海人商贸智慧的发挥,依靠勤劳、诚信、勇于拼搏开拓的精神创造出来的。但因它的出现就先天不足,一没原料、二没科学技术支撑。毛织、圣诞品全部是来料加工,经营的命脉掌握在别人手上。那些劳动密集型的手工作业,被时代淘汰是必然的;电风扇厂看似是技术型,但其实核心部件线球是引进上海大厂的,我们只做外壳、配件和支架、包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