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祖建 在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空气清新的绿水青山间晨读,于我是一种美的享受。可是在我调到城市工作以后,这种享受就被迫中断。这真是一种精神损失啊。 读初中时,学校后面的丘陵里,种了成片的绿茶,春夏秋三季,住校的同学时常到茶山去读书。我也跟他们或清晨或傍晚多次到茶山去读书。我们或在茶树旁,或在山路边,找一块大点的平整的石块或一块草地坐下,便开始阅读。阅读的主要是语文课,背诵老师要求背诵的课文或段落。后来考到正安县一中高中部,我又与同学们一起,经常在天刚麻麻亮时,背着书包,到学校后面的狮子山上去读书。狮子山上的树木极少,几乎都是梯土,土里主要种的是包谷。许多同学都有晨读的习惯,去晚了,那些好坐一些的石头就被别的同学占领了,只得站着或找个高一点的土堆坐着读。我们一直要读到学校早读的预备钟敲响,才从狮子山上快马加鞭地跑下来。 1981年12月我参加工作后,仍然坚持到野外晨读。我工作的第一个工作单位是正安县谢坝区马南公社。马南离谢坝区委区公所驻地,有八九公里,全是崎岖的山路。马南公社驻地,只有几户人家,是一个小村。小村群山环抱、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炊烟袅袅、云雾飘飘。村的后面是翠绿的小山,前面有几丘水田,仲夏时节,便插满了绿油油的秧苗,深秋收割了水稻之后,水田碧波荡漾,清澈透明。 公社领导分给我一间约10平方的宿舍,在二楼。每天天刚一亮,室内还看得不很清楚,我就拿着书走到室外不远的地方去读,大约读一个多小时后,估计公社的其他干部都起床了,我才迅速返回公社,听候领导的工作安排。 马南的清晨,空气清馨,我一个人在山边的树林里,朗读唐诗宋词。“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唐•杜牧《江南春》)“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宋•晏殊《破阵子•春景》)我轻轻地读着这些唐诗宋词,生怕声音大了惊动树上的鸟儿。此时,一些鸟儿欢快地在树林里飞来飞去,嬉笑玩耍;一些鸟儿则站在枝头上放声歌唱,抒发着自己的真情实意。鸟儿们的歌声抑扬顿挫,优美动听,仿佛在给我的阅读伴奏。 1983年5月,我从马南公社调谢坝区委工作。因谢坝区是新区,区委区公所驻地临时设置在谢坝公社马子窝的谢家祠堂里。区领导分给我二楼一间办公室,也是我的卧室。即使白天,室内光线也不足,看书学习比较吃力。区委区公所前面不远处有一条河,叫谢坝河。它发源于几公里远的上关,河水是从地下冒出来的泉水。暴雨或山洪暴发时,经常有娃娃鱼从泉水里冒出来。河水四季长流,清澈见底。我和我的朋友时常到河边看书学习。 夏天和秋天,只要没有下乡驻村,大多时间,清晨天一亮,我就拿着书来到河边,找一块平整的石头面向溪水而坐,开始读书。我呼吸着清晨新鲜的空气,聆听着周围树林里鸟儿的鸣叫。面前,溪水丁丁咚咚不停地奔流,欢快的小鱼儿不时跃出水面,淡淡的云雾在两岸群山间悠闲地飘动……多么美丽的一幅山水画呀!在这风景如画的河边阅读,真是心旷神怡,心情舒畅啊。这段时间,主要阅读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三言二拍》等,也阅读中国古典诗词,特别是唐诗宋词。 在谢坝区委区公所工作期间,我经常随区委区公所领导下乡,有时到公社、有时到生产大队驻点开展工作。一去至少一周,时常一月。区委区公所没有配车,我们下乡工作均是步行,有时走一个午,有时要走一整天。无论是随领导下乡还是独自一人下乡工作,我都背着我父亲为我准备的“为人民服务”的帆布包。包里除装有洗漱工具外,还装着几本我需要读的书。无论走到哪里,住在哪里,清晨我都起得很早,拿着需要读的书,到外面的树下或路边,找一个适合读书的地方坐下,聚精会神地读书。偶有几个起得早的村民,点缀在田间地头,此时的山村更是一片静谧,一片安详,如诗如画。 几十年过去了,至今我仍怀念在家乡农村工作时的那段晨读岁月。斗转星移,时光流逝,我多想再回到那山清水秀、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山村朗读唐诗宋词,在风景如画、溪水潺潺的乡村接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