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日报讯 (记者 张文滨)城区第九次党代会通过的区委工作报告为城区明确了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擘画今后五年的发展蓝图,确立了围绕“服务全市、发展城区”的基本工作定位和“首善之城、善美之区”的基本目标定位。未来五年,城区将按照下面的基本工作路径,积极构建具有城区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努力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力争在全市建设沿海经济带靓丽明珠和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进程中实现率先发展。 东承西接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坚持主动接轨深圳,加强与深圳对接和战略合作,探索推进跨区域合作体制机制。全力打造内联外通、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运行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速融入双区,紧紧抓住“双区”“两个合作区”建设历史机遇,主动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功能分工,着力融入“双区”交通圈,加强与广州、深圳等城市在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合作。努力成为“双区”产业转移承接地、产业链延伸区和产业集群配套基地。全力互补共赢,强化与汕潮揭都市圈的经济联系,依托沿海经济带产业发展布局,深化交通、产业、生态、文化等方面的协同合作,努力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改革创新 激发发展活力动力 坚持加大改革力度,形成改革联动,借以打开政策空间、发展思路,探索打造一批有影响力、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改革品牌。培优营商环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放管服”改革,全力推进“无证明城市”创建,提升“八个便利化”和“六个通办”水平。强化创新驱动,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孵化育成体系平台、协同创新平台、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及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等创新载体建设,推动城区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加快高技能人才吸引集聚和能力提升。 转型升级 培育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优化产业结构,高质量发展制造业,做大做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加快推动纺织服装、食品加工、船舶修造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深挖消费潜力,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攀升、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升级。加快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建设。壮大企业规模,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行业头部企业。发展数字经济,创新电子商务模式,培育在线经济、共享经济、无人经济、网红经济、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 提质增效 优化城市管理服务 坚持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明晰功能区 战略定位,守好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底线。完善城市综合功能,立足主城区功能定位,加快推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医疗、商贸“六个中心”建设,不断提高中心城区首位度,实现新型城镇化与高质量市民化的同步推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目标任务,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市政设施运行管理、交通管理、应急管理等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功能整合,提升城市管理的精准度和实效性。 以点带面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坚持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深入推进垃圾、厕所、污水“三大革命”,完善乡村饮水、电网、通信、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四好农村路”升级改造,做大做强“美丽经济”。发展现代乡村产业,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以点带面推动美丽乡村从“建设”向“经营”转变。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聚焦公共教育、就业创业、医疗卫生等领域,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困难群众倾斜。 绿色发展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构建生态环保体系,深入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全面提升城市绿化水平,不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强化环境保护、节能减排降碳约束性指标管理,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建立健全风险管控机制。强化生态环境治理,坚决守护城区“金山银山”,实施“蓝天工程”“清水工程”“净土工程”。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做好“生态 ”文章,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探索推动GDP与GEP协调增长的评价考核体系,推动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 人民至上 增进人民群众福祉 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供给,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断完善学前教育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特殊教育公平发展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加强重点民生保障,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深入落实“促进就业九条”3.0版,高质量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加强重点人群参保缴费服务,加强基本民生保障兜底,加快完善以城乡低保救助为基础的社会救助体系,不断提高对低保、特困供养、孤儿等群体社会救助水平。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实施市区镇村四级文明联创,健全志愿者服务体系,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快补齐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短板,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铜锣寨革命旧址等革命遗址的修缮开发,深入挖掘城区沙坑文化等文化资源,大力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打造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 安全为先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坚持坚守安全底线,完善“一盘棋”应急响应机制和重大突发事件“四个一”应急处理机制,加强国防动员能力建设;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持续强化网络阵地、重大基础设施、粮食和能源、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平安城区,建立多部门参与的综治维稳工作机制,健全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强力推进常态化扫黑除恶,深入推进全国禁毒城市创建,推动平安城区建设水平整体提升;加快构建全覆盖的政府监管体系和全闭环的行政执法体系。创新治理体系,完善镇村组三级基层治理架构和“大数据 网格化 群众路线”运行管理机制,统筹“雪亮工程”“综治互联网工程”等建设,用好用活“民情地图”,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努力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活力城区,首善之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