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丰县第十二次党代会通过的县委工作报告为海丰县未来五年确立了战略目标,谋定了发展路径,决定全力实施县委“1+3+5”战略,加快建设实力海丰、魅力海丰、生态海丰、活力海丰、幸福海丰,奋力进军全国“百强县”,当好汕尾建设沿海经济带靓丽明珠和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排头兵,走好走实新征程海丰老区跨越发展、振兴发展之路。 以创新为新引擎 加快建设实力海丰 该县坚持以创新驱动为切入点,以做大做强实体经济为落脚点,大力培育“一产优、二产强、三产活”的现代产业体系。 打造“3+3+N”现代产业生态圈 致力推动三大传统产业二次攀升。探索推广“创新+”“创意+”“资本+”“互联网+”发展模式,赋能提升金银、珠宝、纺织等三大百亿级传统优势产业。依托公平产业集聚区,培育国际高端轻工纺织业集群。依托可塘产业集聚区,将海丰打造成全国彩宝品牌集聚、品牌培育、品牌输出基地。依托梅陇产业集聚区,推进金银首饰加工业向时尚产业转型发展,打造“中国彩宝之都”轻奢时尚首饰品牌;实施金银首饰检测评价能力提升工程,打造全国领先的“海丰标准”检测服务体系。支持金银珠宝首饰企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梅陇电商基地、可塘“抖音电商直播基地”,带动“网红经济”和电商直播等新业态发展。致力打造三大五百亿级产业集群。大力推进大美丽产业集聚发展,打造华南地区最大的美妆产业集聚中心、美妆产品交易中心和时尚美妆体验中心。加快推进电子信息制造集聚发展,精准承接“双区”集成电路上下游产业要素溢出。全力推进总部经济、楼宇经济集聚发展。致力培育N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引进一批“链主”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力争到2025年,规上工业企业突破200家,实现本土上市企业零的突破。 推进农业现代化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精品农业,做大特色产业,做强传统优势产业,提升农业生态化、精品化、产业化、品牌化水平。加快省、市级农业产业园区提质升级,打造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因地制宜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设施农业、循环农业、创意农业、智慧农业,全面形成“一县多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现代农业格局等。 发展现代服务业 突出“红、蓝、绿、古、特”五色旅游资源,打造方饭亭、禅宗茶道、莲花山名胜、大德妈祖庙、“中国水鸟之乡”等旅游品牌标识,开发“红色文化研学游”“大湾区生态康养沉浸式体验游”“海丰古驿道休闲徒步游”等精品旅游线路,建设“双区”旅游最佳目的地等。 建设高能级产业载体 抓好深汕特别合作区拓展区和生态科技城两个“万亩千亿”平台开发建设,将拓展区建设成为临深新城、临深产业园,形成与合作区功能互补、错位协同的发展格局;将生态科技城打造成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创新示范区,争创省级高新区等。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激活与之配套的金融链、服务链、人才链,建设全市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策源地和高端要素洼地。 以协调为新形态 加快建设魅力海丰 该县找准城乡、文化等领域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和症结所在,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一体推进县城品质提升、镇域发展和乡村振兴,以城乡统筹、区域协调支撑海丰高质量发展。 加快县城新型城镇化进程,提升中心城区辐射力 下足“绣花功夫”管理好县城每一寸空间,进一步完善修编“东进、南延、西拓、北融、中优”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结合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17项任务,推进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挡升级、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等4个领域76个项目建设,力争到2025年,城镇化率达到75%,建成区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 加快乡镇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提升镇域经济带动力 依托各镇(场)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产业基础,打造各具特色、竞相发展的镇域经济板块。推动海城、附城、城东组团化发展,打造海丰城市门户和交通枢纽,形成核心经济圈;推动梅陇、公平、可塘三个中心镇打造中国首饰之都、服装生产特色城镇、中国彩宝之都,形成特色产业经济圈;推动联安打造生态宜居康养小镇,赤坑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现代物流镇,大湖打造生态滨海休闲小镇,黄羌打造红色文化特色小镇,陶河打造同城化发展桥头堡,平东打造绿色生态文旅小镇。 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升美丽乡村吸引力 聚焦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按照“五大振兴”“八大美丽”要求,全力推动乡村全域美丽、全面振兴。 加快构建“五张网”,提升城乡基础设施承载力 积极把握国家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向老区倾斜的重大政策利好,突出抓好交通网、水利网、能源网、信息网、市政网“五张网”建设,加快构建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体系。 加快“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提升历史文化名城感染力 全力做好“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兴业”三篇文章,积极实施道德陶育工程、文化惠民工程、红色资源开发工程、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工程。 以绿色为新优势 加快建设生态海丰 该县坚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畅通“两山”转化通道,让海丰老区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 高标准推进生态环境治理 大力实施“蓝天工程”“碧水工程”“净土工程”。 高质量推进生态环境建设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全域治理,健全“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 高层次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落实能源消费总量与强度“双控”目标,推行GDP与GEP协调增长的评价考核体系,强化环境保护、节能减排降碳约束性指标管理,探索打造“碳达峰、碳中和”的“海丰样板”。 以开放为新路径 加快建设活力海丰 该县以“五共”为主抓手,同时接受深圳与汕头两大特区、深圳与汕潮揭两大都市圈的辐射带动,在“东承西接”中借梯登高。 深化“规划共绘” 完善海丰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十四五”规划以及产业、交通、科技、教育等专项规划,积极跟进衔接深圳、汕潮揭两大都市圈发展规划。 深化“设施共建” 全力推进潮惠高速海城互通立交及服务区建设,积极配合广汕、汕汕、龙汕、深汕梅等高铁建设,做好海丰机场、高铁站规划建设前期工作,融入深圳半小时经济圈、汕潮揭一小时经济圈等。 深化“产业共兴” 全面参与“双区”产业分工,依托海丰与龙岗结对共建产业园,实施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工程,引导“双区”产业链上下游要素组团向海丰转移,当好“双区”产业转移承接地、产业链延伸区、产业集群配套基地。 深化“资源共享” 强化与“双区”在人员、资金、科技、信息等各类要素便捷流动、合作共享,探索组建紧密型医联体、教育联盟以及土地资源、知识产权、人才信息等跨区域交流合作平台,推动户籍无障碍迁徙、社保无障碍转移、医保无障碍接续。 深化“机制共活” 全面对标学习“双区”尤其是深圳特区综合改革试点的好机制、好经验、好做法,着力打造一流法治、一流社会、一流市场和一流政务“四个一流”营商环境。 以共享为新格局 加快建设幸福海丰 该县坚持把共同富裕作为践行初心使命的着力点,用心用情改善和保障民生,加快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不断满足新发展阶段老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促进老区人民共同富裕 把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先目标,持续强化就业政策与经济政策、产业发展协调联动。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深入实施居民增收行动计划,探索按要素分配的有效形式,拓宽低收入群体增收渠道,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持续增加居民“四项收入”,为完成共同富裕目标奠定坚实基础。规范发展房地产市场,完善住房供应保障体系,保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 办好老区人民满意的教育 统筹推进学前教育普惠规范发展、职业教育融合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快建设教育现代化强县。 推进“健康海丰”建设 毫不松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加强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体系和能力建设,不断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深化“五医联动”改革,共建紧密型医联体,推动县镇村三级医疗机构一体化管理,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健全覆盖城乡基本医疗服务体系。 提升县域安全韧性水平 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海丰、法治海丰,积极创建全国禁毒示范城市,建立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纵深推进全面依法治县,努力与全市一道,打造成为全省最安全稳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提升县域治理现代化水平 弘扬实践新时代“枫桥经验”,迭代升级“大数据+网格化+群众路线”机制,全面应用推广“民情地图”,完善“智慧城市”体系;开展“双报到、双服务”和“一亲三心”活动,走好走实党的新时代群众路线;推进“信访超市”建设,实现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最多跑一地”。 大云岭上俯瞰海丰新貌 汕尾日报记者 洪笳荣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