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日报记者 李济超 通讯员 沈伟樟 文/图 今年6月16日,陆丰市城东镇磨海村村民陈文金的银行卡里一次性收到了1964元的转账款,这是他与惠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后,得到的一年租金,陈文金脸上笑开了花。和他一样高兴的,还有村里多户农民,他们将土地流转给了惠康农业公司,得到的流转金比过去自己种地的年收入还多,乡亲们觉得日子越过越好了。 近年来,陆丰市城东镇把解决农村耕地撂荒问题摆在当前农村工作的突出位置,提早谋划,发挥变革精神,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创新推出“股票田”,将违规出租土地依法收回,将农户零散土地流转起来发展,把集体资产量化后确股到户,实行分红,发展规模化种养业,激活农村发展内生动力。 挂图作战抓落实 村干部和村民查看撂荒流转土地复耕农作物长势。 农村要发展,产业振兴是关键,产业振兴,土地资源更是关键。 在开展农村土地撂荒复耕工作上,该镇实施挂图作战方法,分三大阶段十六个步骤,逐步推进撂荒复耕工作。该镇将全镇划分成十个战区,牵头各战区成立撂荒大会战领导小组,布置落实撂荒复耕工作,集体签订军令状;组织人员进行摸底排查、实地调研,并在调研过程中找准问题、校准方向、对症下药,及时发放撂荒告知书和限期复耕通知书,引导农户自行复耕、委托代耕、委托流转。 该镇以实践为导向,组织人员到田间地头去,了解和掌握真实情况,在调查研究中不断提高工作本领。对调研得来的大量材料和情况,该镇认真研究分析,及时将调研成果上升为决策部署、转化为具体措施,确保落实落地;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注意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用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法开展工作,善于打消群众顾虑,将撂荒复耕的政策背景讲细讲活,让群众心热起来、行动起来。 建立“股票田”实现“双增收” “土地流转涉及村民的切身利益,更是破解传统农业发展瓶颈的难得机遇,有助于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城东镇党委书记林坤炼说。 该镇坚持土地流转“四不得”原则,并提出在不违背承包农户意愿的基础上,让镇、村干部多和村民商量,多倾听他们的想法。 该镇经济发展办公室第一时间论证分析“土地股改”的必要性,决定以位于该镇磨海村的“戍桶坑”作为试点,探索建立“股票田”的可行性,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的“三变”目标。 “戍桶坑”原是一片撂荒长达十余年的荒地,因土地酸碱化、劳动力外出等原因,长期无人耕作,土地效益为零,是名副其实的“死产”。镇、村干部实地勘察了“戍桶坑”耕地后,明确了“戍桶坑”“股票田”改革的基本目标、改革主体和改革方向。同时,与农户面对面交流,详细为农户答疑解惑,讲解“股票田”改革的政策和背景,取得农户的理解并与其签订《土地折股暨委托经营协议书》,确认持股比例和收益分配情况。 在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磨海村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表决通过了“股票田”相关耕地流转事项,率先在磨海村探索“股票田”为主的农户增收与股份改革新模式,现场共有17.75亩的农户承包地纳入“土地股改”范围,合计量化股份189.45股,平均每股每年收益在35至50元之间,其中集体占10%的股份,股份收益用于发展集体事业及提供公共服务,农户占90%的股份,股份收益归农户自行支配,成为了陆丰市第一块“股票田”。 该镇在磨海村“股票田”试点工作的成功,解决了土地撂荒问题,盘活土地资源,实现了集体与农户“双增收”。 成立合作社“村民变股民” 村民签订《土地折股暨委托经营协议书》后,脸上笑开了花。 与“股票田”针对农户承包地进行流转改革不同,城东镇又在高美村进行集体产权改革,在高美村成立了陆丰市第一个股份经济合作社,全村2061.57亩集体土地全部进行股份量化,折合股份964股,并按“一人一股、量化到人、固化到户”以及“两不增、两不减”的原则分配到各家各户,实现了“村民变股民”的目标。 该镇高美村有2.4万余亩的丰富山地资源。以前,家家户户都有茶园,但多数都是散户种植,作坊规模小,工艺参差不齐,市场竞争力和品牌知名度一直提不上去,许多茶农只能脱离土地另谋出路。高美村也因此成为陆丰市典型的集体经济“空壳村”、省定贫困村。 高美村要想发展,土地改革势在必行。于是,镇党委在该村牵头召开了一场特殊的党组织会议,帮助高美村走出土地改革的第一步。会上,村干部给村民算了一笔账:如果将一块零散的土地租给公司开发,一亩地一年的租金可能还不到10元,但如果以股份合作的形式将土地流转到村集体,再由村集体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出租给企业,可以涨到600元。村干部还承诺村委会一定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对全村所有的土地承包合同进行重新审核,公开公示合同分类、评估、认定和处置的结果,把村集体资产“晒”在阳光下。经过一番精打细算的思想工作后,村民心里明白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得到进一步提高。之后,高美村下辖的莲林村小组当即便收回集体土地2061.57亩…… 秉持“依据法律、尊重历史、兼顾现实、程序规范、群众认可”的原则,高美村接着成立专门领导小组,迅速制订成员确认标准、发布登记公告、三审议三公示、确认成员、登记造册。同时,专门召开户代表会议,表决通过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资格界定办法,确认了成员127户675人。此外,针对收回的2061.57亩集体土地如何盘活?127户675名“股民”的权益如何保障?在镇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指导下,高美村在莲林村小组召开资产量化暨股份制改革成员大会,宣布成立陆丰市首个股份经济合作社,将2061.57亩集体土地进行股份量化,按集体与村民各占三七的比例折合股份964股,并按“一人一股、量化到人、固化到户”以及“生不增、死不减、进不增、出不减”的原则分配给合作社成员。 村民林大姐向记者介绍,“现在忙活一天,我能赚140元,全家9口人每人都有股份,不用外出打工,一家人团团圆圆,收入比过去还翻了三四倍。”谈到近年来的收入变化,林大姐乐呵呵地说道,得益于党委政府积极开展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使昔日的荒山野岭变成如今的一垄垄茶园,成为村民致富的“金山银山”。 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镇、村干部摸底排查撂荒土地情况。 城东镇还结合土地流转,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产业振兴。该镇在上陈村流转起1100多亩耕地,引入华鑫盛公司进行全程机械化耕种,既解决了土地撂荒问题,也让农户得到每年每亩300元的租地金;高美村通过依法收回被非法侵占的塭田等资源,流转了3000多亩土地,引入龙头水产企业建设陆丰市万亩(海鲈)水产科技养殖产业基地,目前1000多亩的示范片区鱼塘已投入运营。 土地流转,也让不少心系家乡发展的外出乡贤有了大展拳脚的空间。该镇一名外出经商乡贤得知家乡土地流转的信息后,以每年每亩389元的价格将71.75亩土地流转用于打造磨海枸杞菜基地,每股每年创收35元,集体每年增收2791元,基地每年可提供近40个稳定的就业岗位,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与分红增收“双赢”。 “以前这片地灌溉条件差、缺水,撂荒了很久。”磨海村村民老陈看着正在开槽夯土的挖掘机,眼神里充满了期待。他说,眼前这百亩撂荒地将变成泰国枸杞种植基地了。 “我们种的这种泰国枸杞属于高端品种,市场上一斤可以卖到25元,销路稳定,收益可观。”这位外出经商乡贤信心满满地介绍,他已经在清远市阳山县种了700多亩。“相比阳山县,老家的无霜期短,日照时间更长,估计收益会更好。” “就高美村为例,盘活土地资源,以股份经济合作社为平台,让村民既当家、又监管、还分红,激发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实现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双增长。”镇党委书记林坤炼说,到年底,高美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预计可达220万元,比前年翻了6倍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