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日报讯 (记者 林志鹏)今年来,红海湾经济开发区田墘街道作为我市第一批“民情地图”应用推广试点镇街之一,在建强、管好、用活等关键环节积极探索、精准发力,持续推进“民情地图”赋能基层服务治理。 田墘街道成立 “民情地图”建设应用推广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民情地图”办公室并组建8个工作专班,全力推进“民情地图”建设运作,并做实基础数据归集。在元旦、春节期间,工作专班放弃休假,开展初期数据采集,2月下旬全面完成53类业务数据和“一标三实”基础数据收集并上图,以丰富的数据勾勒出“民情地图”轮廓。同时,做强联勤指挥中心,依托联勤指挥中心“主阵地”,整合应急、消防、公共服务等部门资源,建立以综合治理为核心的“1+N”联动机制,推动“底数情况全面掌握、流程管理全面打通、职责资源全面激活、治理工作全面落实”。此外,做细网格服务管理,科学细分网格,构建“1+12+54”三级网格布局;组织街道108名网格联防队员、24名专职网格员开展专题培训22场;结合纵深推进“一亲三心”活动,建立网格事件上报响应处置“一日一通报”机制。截至目前,街道累计发布“善美村居”信息959条、工作记录4199条,事件上报1653起,有效处置率100%。 田墘街道依托“民情地图”,聚焦群众关注的高频事项和基层治理重点领域,及时掌握村情民意,及早化解矛盾纠纷,取得三大成效。一是“小网格”惠及“大民生”。街道组织辖区党员干部和网格员结合“民情地图”,坚持“四访三问”,让干部与群众“说得上话”、进村“认得了路”、入户“办得成事”。针对春耕干旱缺水灌溉诉求,网格员及时上报联勤指挥中心,各村(社区)快速反应,采取松土、清淤、调水措施,并投入资金约200万元,对引水渠进行清淤清障14393米,新建多座水泵站、储水池,解了群众燃眉之急。二是“小指尖”实现“大治理”。街道坚持问题导向,对“民情地图”反映的平安建设、社会治理等突出问题,做到有呼必应、即交即办、限时办结。近段时间,第二社区网格员在巡查时发现在建的吕氏祖祠与港籍陈姓邻居发生宅基地纠纷。事件上报后,“民情地图”协作机制马上响应,街道、社区两级迅速到点到位开展处置,第一时间把不稳定因素化解在萌芽阶段。三是“小防范”推动“大排查”。街道借助“民情地图”,全面掌握源头性、预警性信息,变“被动防患”为“事前排查”。 近段时间,在日常巡查山塘水库时,网格员发现石新村盘仔水库溢洪道堵塞,溢洪道两侧边坡不稳定,坝后存在蚁穴等问题,立即上报联勤指挥中心批转,相关职能部门快速响应,实行大排查,统筹投入约15万元将问题全部整改到位,避免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田墘街道以“民情地图”海量数据为基础,分析不同时期、不同群体的服务需求和利益诉求,因时而变、因势而新,推动“民情地图”应用与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街道一方面优化智慧党建、乡村振兴等应用场景,突出结合疫情防控,有效发挥大地图、大管网作用,助推宣传摸排、人员管控、疫苗接种等防控任务落实落细,并引导群众通过“善美村居”小程序预约接种疫苗,让数据多跑腿、群众少排队。另一方面,依托“民情地图”,运用“事件研判”机制,定期开展村情综合分析,实现服务精准化。其中,针对巡查发现的部分村庄存在撂荒土地的问题,率先以红湖村作为先行试点开展“三块地”改革,在短短两个星期内,使全村6个村民小组362户村民自愿将1100亩土地托管给经济合作社流转种植,盘活农村土地资源,优化土地资源配置。街道还通过善美网格收集“小民情”,结合“民情地图”大数据运用,及时掌握征地拆迁等重点工作中涉及的民情社意,使征地拆迁等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破解发展瓶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