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日报记者 沈绿洋 近日,记者来到获颁首批农村文化大礼堂的海丰公平镇白山村,发现该村为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做了多番努力。该村建设了综合文化站,包含农家书屋、妇女之家、未成年人心理辅导室;设置了村史馆,特别对该村的红色历史多所展示;对村里的古戏台、老宅等进行保护。还准备建设文化礼堂、讲堂等。 白山村位于公平镇西北部,东临公平镇城区,下辖友惠寮、白马坑、中心坑等10个自然村,全村共489户,总人口2990人。白山村是个杂姓村,姓氏达到十八个。其先民多于清康熙至乾隆年间陆续迁入,皆操河洛话。 西秦腔曲班坐唱 在白山村综合文化站,记者看到其文体活动室陈列着爵士鼓、古铮、扬琴、二胡、马头琴、吉它等中外乐器,据村干部介绍,这些乐器都是上级为了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免费赠送的。有村民当着记者的面,敲打起扬琴,虽称不上专业,但也称得上颇成曲调。 白山村向来有曲班坐唱的传统,其表演形式与海陆丰其它地方大同小异。白山村的曲班坐唱为西秦曲班,源自秦国时的甘肃陇东地区的西秦腔。据传由明万历年间来广州做官的陕西人刘天虞带来的西秦腔班子传入,在保留自身基调的前提下,吸收当地民歌、小调、弦诗和兄弟剧中的音乐,而形成的独具声腔特色的西秦坐唱曲调。 西秦曲声腔为板式变化体,男声真假嗓共用;女生主唱假嗓,附之以真嗓。道白唱曲均用中州音韵。西秦曲班的旦角,多为男演员演唱。白字曲传统曲牌有:平板、锁南枝、小登楼、弹琴调、落山虎、海底鱼、点点金、四边座、不是路、红衲袄、猴头等等。坐唱西秦声腔有:正线、西皮、二黄等共36个板式,男女分唱62种唱法。 曲班坐唱时,弦乐悠扬,钉锣声声;乡韵乡音,特别吸引人。每个唱本,均寓理寓教,或劝世颂勤,或扬正鞭邪,让听众在欣赏戏曲艺术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起曲”的村子,年轻人常为学曲而聚于一堂,利于交流感情、增进团结。 红色文化底蕴深厚 白山村红色文化底蕴浓厚,自大革命时期至解放战争时期,涌现了林覃吉、范娘坚、黄清云、林焦义等十多名烈士,其中尤以林覃吉为代表。 林覃吉(1900年-1933年4月)出生于白山村一户佃农家庭。1922年冬,他受彭湃影响积极参加农会,被选为彩头村农会会长。1925年,任海丰县二区农民自卫军队长,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海陆丰三次武装起义。同年11月,当选为第一届中共海丰县委委员、海丰县苏维埃政府裁判委员会委员。 1928年2月,林覃吉当选为中共海丰县委常委兼任二区区委书记。2月29日,国民党军攻占公平圩,他与区委组织反攻。3月,发动1000多农民配合红二师攻进公平圩后,因敌军武器精良,难于坚持,率领赤卫队转入山区,同敌周旋,坚持斗争。1929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第十七师四十九团的第一营,在公平成立,他负责筹集红军粮饷,开辟了由公平途经黄羌至陆丰激石溪(今陆河新田激石溪)的一条军需给养运输线,发动沿线群众参加运输队,并成立挑担工会,把在公平采购的物资和征集的粮食,源源运至富竹园、朝面山、激石溪等地,保证了红军的给养。1930年冬,在陆丰激石溪召开海陆紫县苏维埃代表大会,成立海陆紫边区县,他当选为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团委员,领导海丰、陆丰、紫金三县人民开展武装斗争。1932年4月18日,中共东江特委召开扩大会议,他当选为特委委员。当时,敌人对苏区的进攻日益频繁。国民党当局使用毒辣手段,威迫林覃吉的母亲和妻子到富竹园劝其投降不成,又将他的母亲、妻子和弟弟抓去投进海城监狱,企图迫使其就范。当他获悉后,革命意志更加坚定。1933年,林覃吉在海丰黄羌一带坚持革命斗争,4月初,遭到叛徒暗杀,壮烈牺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