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日报记者 彭伟栋 文/图 日前,记者走进陆河县上护镇富溪村,但见硬底化村道笔直宽敞,绿化带的花草树木苍翠茂盛,一座座白色小洋房拔地而起。正在忙着采摘茶叶、鹰嘴桃的脱贫户们纷纷告诉记者,“在镇委镇政府、村党支部和深圳市坪山区马峦街道办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我们都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有了稳定的收入,真正实现脱贫致富,生活越来越好了!相信我们明天的生活会更美好!” 扶贫措施精准中的 上护镇镇委镇政府、富溪村党支部以及驻村扶贫工作队通过摸底调查,了解扶贫对象的实际情况,再因情施策,千方百计帮助他们脱贫。 在县、镇领导和帮扶单位的高度重视及大力支持下,富溪村大力实施财政兜底脱贫、开展贫困子女教育扶贫、实施危房改造项目、产业扶贫等帮扶措施,投资100万元入股陆河县新河工业园区综合体项目,每年按照投资额的10%作为分红;与美丽乡村试点相结合,为东部华侨城在螺溪村打造的乡村旅游项目投资50万元,每年按照投资额的10%作为兜底分红,将投资项目的分红转为脱贫户福利;投资102万元,让脱贫户代表成立梅溪种养专业合作社,发展富溪村茶园,种植单丛茶,并引进公司承包茶园,确保合作社的茶园种植实现当年投入当年取得经济收入,每年按照投资额的7%作为分红;投资35.785万元发展光伏发电项目,收益作为富溪村集体经济收入;投资6.55万元,让合作社种植22亩奶油南瓜,增加脱贫户的经济收入。 扮靓村庄客似云来 富溪村大力保护生态环境,通过完善基础设施、美化环境等措施,“点”青山、溪水成金,成为带动旅游发展、脱贫户增收的好资源。 记者在该村委门口看到,一条笔直的村道映入眼帘,但见道路宽敞,路旁设置的绿化带绿树成荫、花草怒放,还有一排古式路灯杆上的扇子形图标,两边各伸出一个灯笼状路灯,灯上面印有“美丽富溪”字样。它们与对面的多座白色小洋房“连成一片”,构成乡村发展的美丽图景。 截至去年10月,共投入到富溪村各类帮扶资金1208.32万元,其中投入69.62万元用于建设基础设施工程;投入180.35万元用于该村新农村硬底化扩建工程;投入44.8万用于该村民生工程。通过各类帮扶措施,该村基础设施得到完善,交通条件和发展环境得到改善。 除了路美之外,该村还展现了生态之美:在茶叶种植点,记者看到山上种植的茶叶沿着山道一层接一层,长得非常茂盛,叶子苍翠碧绿,山中间矗立着印有“富溪茶”红字的大石碑。一些农户在山上熟练采摘茶叶,然后将茶叶进行加工制作销往外地。“有不少脱贫户都参与合作社的茶园种植。我们在一些种植点增加单丛茶种植面积及南瓜种植项目,免费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给脱贫户创业。”该村一名村干部说。 沿着村道观看景观带,但见路旁的“栈道”很多是用树木做成的围栏,既简单又美观。“栈道”外面种植了多棵景观树,里面则种植鹰嘴桃树等,形成了绿树环绕的生态景观。村内,溪水潺潺而流,清澈见底,有些奇形怪状的石头被当作“围栏”围在果园外面,形成特色风景。 扶贫先扶智,用文化启迪脱贫户学好知识,创业增收。该村先后建设党建主题公园、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百姓舞台、文化广场、图书室和文化诗意景观墙等文化交流平台,并充分利用这些平台开展文艺演出、“中国梦”宣讲教育、红色文化宣讲等,用精神鼓舞脱贫户干事创业。 “现在乡村脱贫致富了,很多扶贫产业发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吸引了15户外出的家乡人回来建房子。同时,每年都吸引大批游客前来参观、购物。”一名村干部告诉记者。 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脱贫户纷纷通过实现再就业或创业,增加经济收入,有些甚至住上小洋房,展现了美好的生活图景。 以前,村民罗伯只养两箱蜜蜂,产出的蜂蜜由于没有打响品牌,经济效益不好,收入微薄。后来,村党支部和驻村扶贫工作队指导他“变废为宝”,重视养蜂技术,提高蜂蜜质量,拓展销路。在他们指导下,他信心倍增,立志将养蜂业做大做强。之后,他在网上积极查询资料学习养蜂技术,经过努力,他的蜜蜂越养越多,产出优质的龙眼蜂蜜。村里想方设法帮他销售,通过网络等渠道向游客推介他的优质蜂蜜。酒香不怕巷子深,他的生意越做越红火。如今,他养了100多箱蜜蜂,年产值5万元左右。罗伯兴高采烈地说:“镇、村党员干部都经常过来指导,为我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使我尽快脱贫奔康,心里有说不尽的感激。” 在以往,罗叔打杂工,收入很低,孩子读书支付学费困难,生活负担很大。该村党支部和驻村扶贫工作队首先解决他孩子的“上学难”问题,实施贫困子女教育扶贫,减轻了他子女读书的学费负担。其次,镇村干部指导他结合实际进行创业,鼓励他通过发展较为熟悉的种养殖业,提高经济收入。他通过积极学习,很快掌握了养蜂技术,养了50箱蜜蜂,产出了优质蜂蜜,实现年收入2万多元;通过积极向果农请教种植技术,种了20亩百香果,长势喜人,果肉丰满,实现年收入达7、8万元;通过村干部“帮传带”,用心学习,逐渐提高养猪技术,养了十多头母猪,产出猪仔进行销售,实现年收入达5万元。实现了脱贫的罗叔高兴地告诉记者:“现在生活变化很大,一年有十多万元收入,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镇、村党员干部的帮扶让我从实践中明白了知识创造财富的道理!” 近年来,在各级党政部门的大力帮助下,该村的一些脱贫户纷纷住上了小洋房,背后则是各级党员干部的倾情付出和脱贫户自己的努力结果。 熟稔木工手艺的张叔在制作蜜蜂箱。 50多岁的张叔原本以耕田为生,收入微薄,小孩要上学,负担大。该村党支部和驻村扶贫工作队想方设法提高他的“造血”能力:结合他会做木工的手艺,并针对村里大批农户养蜂的实际情况,提出制作蜜蜂箱的建议。张叔欣然应许,制作了一些精巧的蜜蜂箱给农户,生意红火。张叔一天能做4个蜜蜂箱,每个卖80元,解决了基本的生活问题。此外,村里引导他拓宽思路,发展养殖业。他认为是好主意,养了十几头牛,宰杀后让儿子到县城卖,收入不菲。他高兴地介绍道:“现在生活好起来了,儿子已经有工作了,自己也有一技之长谋生,年收入达到20万元左右,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记者看到,他家是一座三层的白色小洋房,让人不敢相信他是曾经的贫困户。据张叔介绍,“以前的住宅只有一层,非常简陋。后来再建了两层,现在占地108平方,楼顶准备重新装潢,居住环境变好了,我们打心底里高兴!” 张伯住上装修精致的新家。 年近6旬的张伯以前住的是瓦房,做装修工,收入微薄。该村党支部和驻村扶贫工作队提出了“金点子”:鼓励他发展特色农业,“多条腿”将路子走宽。他备受鼓舞,撸起袖子加油干。首先,他养了三十多只猪、羊、鸡,通过买书查阅资料,了解养殖知识,提高养殖能力,养出了优质家禽进行销售,实现年收入7、8万元。其次,他积极向农户请教种植知识,掌握种植技术,用心扩种了十多亩水稻、地瓜等,迎来了好收成,实现年收入约2万元。此外,村里引导他参与合作社的茶叶管理工作,利用闲暇时间负责采茶、做茶,既增加收入,又学到丰富的茶艺知识。 记者在张伯家看到,他和村干部与邻居一起观看电视节目,其乐融融。他家的房子装潢精致,地板是米白色瓷砖、有赤褐色艺术柜、客厅上方的大灯闪亮,还有大寸电视、冰箱等家具一应俱全。张伯十分高兴地告诉记者:“在镇委镇政府、村党支部和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我们走上了致富的路子。以前住的是瓦房,环境很糟糕,现在经济好了,建了这一座占地140多平方的房子,住得十分舒适。要由衷地称赞党和政府的政策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