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日报记者 彭伟栋 文/图 走进陆河县河口镇北中村,但见村前田野上一片片稻谷长势喜人,村内基础设施完善,村民安居乐业,一片和谐的景象。如今的北中村,贫困户全部脱贫,收入稳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该村利用资源优势,选准特色产业,通过落实带动脱贫户发展种养业、参股有关项目获得集体分红等措施,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致富奔康。 扶贫产业延伸拓展 巩固脱贫成果 村干部指导脱贫户种植沉香树。 北中宜笏自然村是国家级白木香(沉香)基地。近年来,北中村充分利用种植沉香树的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扶贫产业。该村量身打造扶贫措施:一是沉香种养合作社,去年投入20万元(总投资59万元)育苗3000株,预计收益2万多元;二是沉香茶厂,加工沉香,提炼沉香液,制作沉香茶、沉香面膜等,不断发展壮大沉香加工规模,预计3至5年后约有500万元红利收入;三是去年成立的香梅农业有限公司,投入39万元种植香梅树,预计今后每年能获得总共6万元红利,分给各社员贫困户;四是由原县财政统筹安排扶贫资金入股县工业园区、华侨城、河溪谷等项目,预计每年能获得较好的红利。去年,每位贫困户获得1至2万元的产业分红,巩固了脱贫质量。 该村负责人介绍,村里除了产业扶贫外,还注重技术扶贫,提高贫困户的就业能力,引导他们立足实际,种上水稻、花生,既保障他们的收入,又使大片的金黄色稻田、米黄色花生成为村里的美丽景观。据统计,该村种有200多亩水稻,之前发给每位贫困户2斤的水稻种子种下后,如今长势喜人。该村还开展多种培训,引导贫困户学习文化知识,掌握就业技能,让收入更稳定。 “红绿”底色相得益彰 门山自然村稻田一片绿油油,水稻已开始抽穗。田里,有好几条红砖铺设的小道,这是新农村建设的农田机耕路。稻田中还有精心制作的身穿白衣、头戴草帽、手执棍子的稻草人和红色的丹顶鹤、黄褐色的老牛等塑料模型,既能驱赶鸟群食谷,又能让游客观赏。远处,一排古色古香的长型栈道矗立在眼前,中间还有一座黄色塔身青色顶端的三角塔,游客可以站在这里饱览风吹稻花的景观。 一名村干部说,这片稻田是村党总支部引导贫困户种植的,基础设施是政府投入的。错落有序的景致让外地游客流连忘返,真正感受乡村之美! 宜笏自然村北溪地下交通站(白马站)遗址经过修整后焕然一新。现在北溪地下交通站革命纪念馆内,陈列着解放战争时期海陆丰人民自卫队东北大队传送情报和信件时使用的斗笠、蓑衣、鱼篓等各种“红色”物件。各处设置有宣传栏,图文并茂,比较真实地展示那段峥嵘的历史。在红军路一期项目,通过巧设模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等项目,让游客感受当年红军长征不怕艰辛的坚定信念。同时,还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陆河油茶馆和帕子粄手工作坊、石磨民俗文化公园等场所,让群众在游玩中感受陆河的传统文化。此外,还设置有足球训练场、彩虹梯等,打造游戏与体育锻炼为一体的场所。 村干部还介绍,村里通过发展“红色资源+产业”等措施,拉动农家乐、土特产销售、旅游观光等总年收入约300万元,有很多原来的贫困户也在这边开店做起了生意,实现了致富奔康。 脱贫户走上奔康路 脱贫户通过帮扶种植的稻谷长势喜人。 扶贫能否有效,脱贫户最有感受与发言权。 现在,有的脱贫户还住上了小洋房。面对采访,他们露出笑容,对家庭收入津津乐道。 一朱姓脱贫户通过帮扶,扩展就业思路,经营多种小生意,提高了经济收入。首先利用小山坡发展种养殖业,利用村里发放的鸡苗,养了上百只肥壮的土鸡,办起了烤鸡“客栈”,专门烤鸡,吸引周边的客人和外地游客光顾,每天能收几百块钱。其次,利用山坡下的自家土地种植村里发放的花生种子,喜获收成,去年卖了8000多元。最近,他又在山坡另一边养了十多只大羊、二十多只小羊,虽然刚开始,但发展势头很好,预计年收入能增加3至4万元。谈起他的生意,他微笑着说,感谢党和政府,让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在宜笏自然村的红色遗址旁,有家开便利店的脱贫户朱老板,随着红色旅游的兴起,自家的生意也做大了起来。他们卖零食、饮料、玩具、纸巾等商品,据说节假日生意更好,最多一天营业额上万元。他说,当地发展红色旅游,我们店的生意也因此被带动起来,真正实现脱贫。 同在宜笏自然村生活的一朱姓脱贫户是沉香树种植大户,种了50亩,几年后会有收益。他高兴地说,现在在红色遗址附近摆摊卖玩具、饮料,设置游乐场,尤其在节假日生意火爆,收入更高,家里生活无忧。在村干部和驻村干部的指导下,脱贫户入股参加沉香种植,种下了致富新希望。村干部介绍,如今,北中村依托种植沉香平台,加工研发沉香保健茶、沉香线烟、沉香香烟、沉香香皂等系列产品,预计下来收益更加可观。 这名朱姓脱贫户如今成为了农村致富带头人,在村党总支部班子的指导下,他种植的水稻收成好。同时,买了挖掘机为别人进行拆建房子作业,一天能赚800元。当问到现在生活情况时,他开心地说,家里盖起了两层楼的房子,能不好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