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21个地市各式各类的排行榜, 例如GDP、平均工资、空气质量排行榜等, 每次都能引起大家的高度关注。 然而今天换一个角度, 从产业经济的方面看看, 广东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如何? 21地市表现怎样? 你家乡的排名如何? 一起来看看吧↓↓ 这份排行榜如何来的? 都是依据哪些数据? 18日,“广东智库论坛”系列成果新闻发布会在广东社会科学中心举行,广东省社会科学院联合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共同发布《2017年度广东产业转型升级指数评价研究报告》。 课题组测算得出了21个地级市的产业转型升级指数。省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向晓梅透露, 课题组通过深度剖析产业转型升级的内涵, 形成产业转型升级的 “动力-结构-效益”耦合机制框架, 并从产业转型升级的 动力转换 结构优化 提质增效 三个维度 (也就是上面三张各地市数据制图) 来构建产业转型升级指数评价指标体系, 提炼出三大类9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 从不同侧面考察产业转型升级水平。 前三甲 :深穗珠 前十名单 第一名:深圳(942.31分) 第二名:广州(729.99分) 第三名:珠海(701.05分) 第四名:惠州(682.01分) 第五名:东莞 第六名:中山 第七名:佛山 第八名:江门 第九名:肇庆 第十名:汕尾 试卷分数下来了, 按惯例, 还是得分析下次怎么考得更好! 总体来看,广东21个地市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有所提升。具体而言,21个地级市中,深圳、广州、珠海3个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指数综合得分在700分以上,产业转型升级进入了相对优化的阶段,新旧动能加速转换,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惠州、东莞等4个城市综合得分在600分到700分之间,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初见成效,但新动能培育则尚需时日。 从区域位置来看,产业转型升级指数得分较高的城市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基本反映了广东产业转型升级区域格局——以深圳、广州、珠海等珠三角核心城市为主,其在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 粤东西北这些“潜力股” 虽然与珠三角地区存在较大差距,但粤东西北部分地市结合各自产业基础和特点,通过大项目引进、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共建等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取得重要进展,且特色较为明显。 ◎汕尾、汕头:以节能减排为手段,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处于第三梯队的汕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目标,以大力发展规模工业为立足点,重点培育发展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继续走新型工业化和“低碳”经济道路。 在继续发展原有优势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加大转型升级力度;注重对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低、规模效益大的项目建设;加大对优势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力度,做大工业规模,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实现工业经济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在正确处理好节能减排与产业发展的关系方面取得成效,汕头单位GDP能耗指标排在第四名,仅次于深圳和珠海,表明汕头市在治理工业污染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第三梯队的六个城市:创新能力不足成为制约产业转型升级 向晓梅分析称,第三梯队的六个城市(江门、肇庆、汕尾、河源、汕头、茂名)多为粤东西北城市,虽然产业转型升级总体水平相对珠三角地区仍处于较低水平,但以先进装备制造业为突破点、以节能减排为手段、以新一轮技术改造为主抓手,有效发挥了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在结构优化与提质增效方面得分较高,但是创新能力不足成为制约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主要障碍。◎第四梯队的八个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总体水平较低 广东与先进省市有差距 企业R&D投入强度仍待提升 “广东产业转型升级总体在全国处于前列,但分项指标与先进省市都有一定差距。”向晓梅表示。 从国内比较看,广东产业转型升级动力转换的主要指标值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在国内6个发达省市中处于中等水平。而以广东省内处于第一梯队的深圳、广州和珠海三市与全国先进省市相比,深圳的相关指标大幅领先,广州、珠海也处于较高水平。 从研发投入上看,广东工业企业R&D经费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在逐年提升,2016年达到5.13%,高于浙江(5.02%)而稍低于天津(5.14%)和江苏(5.44%),但与北京、上海等科研大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仅相当于上海(6.49%)的79.04%、北京(6.33%)的81.4%。 “深圳造”机器人 值得注意的是,广东全省在工业企业人才投入上,与江苏、天津、浙江、上海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而广东省内的深圳和珠海在该指标上分别达到了133.48人年和100.67人年,远高于其他先进省市,广州也接近上海的水平,这表明深圳、珠海和广州作为广东省内第一梯队城市,在很大程度上也支撑了广东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广东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动力转换的主要动力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