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整洁的洋口村 □汕尾日报记者 李济超 通讯员 谢开思 近年来,陆丰市陂洋镇洋口村在陂洋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把新农村建设与原生态保护结合起来,打造“美丽乡村”品牌。2016年以来,该村在深圳市审计局精准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累计投入资金2200万元,启动了帮扶项目25个,并发动乡贤捐资200万元,一起用于新农村建设。目前,新农村建设所有项目工程顺利完工,全村贫困户全面脱贫,村容村貌也从昔日的“垃圾到处丢、臭水沟处处是”变成了如今房前屋后干净整洁、花草树木相辉映。 强支部 发挥党员模范作用 洋口村位于陂洋镇西南部,全村辖洋口村、大径村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18户2500人,现有“两委”干部6人、党员31人。土地属于丘陵地貌,面积1.2万亩左右,可耕种的土地较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6户204人。该村被省定为贫困村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 火车快不快,全靠车头带。坚强的党支部能够集聚全村的凝聚力和发展力。 在实施新农村示范村建设过程中,洋口村紧紧围绕“党建+乡村治理+美丽乡村”的总体思路,在深圳市审计局精准扶贫工作队帮扶下,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凡是涉及重大问题和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全部按照程序征求党员和群众代表意见,项目建设、三资管理等重点工作全部张榜公布,确保村民的参与权、知情权、决策权。积极开展党员干部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党员亮身份活动,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 同时,该村制作固定和移动性宣传栏,宣传帮扶工作的措施和成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多次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告知村民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创建内容,提高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认识,积极支持“三清三拆三整治”。村每年还坚持召开2次贫困会议,调查了解贫困户是否及时足额享受应保尽保、危房改造、医疗保险、教育补贴等方面的政策,是否存在落实不到位的现象。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该村党员干部积极响应“三清三拆三整治”号召,主动带头拆除自家破旧牛栏猪圈、损毁房屋。通过党员率先垂范、带头实干,有效实现联系服务群众无盲区。 兴产业 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实现全面发展,产业兴旺是根本。洋口村“两委”班子深刻认识到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创新工作思路,着力谋划招商引资,将培育和引进企业、发展旅游产业作为美丽乡村的首要任务和切入点。 近年来,洋口村在深圳市审计局精准扶贫工作队帮扶下,充分利用洋口村水域资源丰富、土地肥沃的优势,打造“一村一品”菠萝产业基地项目,发展村集体经济,带动贫困户实现就近就业,走上致富道路。该村多次邀请省农科院专家到村里对菠萝种植户进行培训指导,传授菠萝种植技术,研究如何发展菠萝产业,打造菠萝产业基地。同时,采取“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形式,流转土地,吸引能人创建专业合作社,承包菠萝产业基地,发展菠萝种植业,带动周围群众实现就近就业,并让村贫困户参与合股,增加贫困户经济收入,使其早日走上致富路。此外,通过驻村扶贫工作队的积极争取,筹集60万元参股投入陆丰市工业产业园、50万元投入甲子自来水厂,作为扶贫期间和三年脱贫期满后贫困户的生活保障。 抓生态 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洋口村始终坚持“干净就是美”的理念,采取新村建设和旧村改造两条腿走路的办法,引导群众自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做到产业、村庄、土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生态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 近年来,洋口村大力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积极谋划新农村建设。2017年8月以来,在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该村“两委”克服重重困难,拆除破烂旧房140间,猪舍、牛栏、柴草间100间,清理沟渠垃圾1000多吨,完成了“三清理三拆除”工作量的98%。 为改善污水臭水沟问题,2018年8月,该村征用土地面积700多平方米,投资建设了雨污水分流项目工程——污水终端处理站,实行全村雨污水分流,解决了污水臭水沟横流等问题,大大改善了全村环境面貌,使全村干净、整洁、卫生。为改善村民饮水健康问题,2017年5月,在深圳市水务集团出资198.4万元的帮扶下,该村建设了洋口村自来水工程。其中建造过滤地征用周边土地150平方米、沿途管道5.5公里。该村还对全村村道村巷进行改造和路面硬底化。2018年10月,先后整合资金426万元,对原5米宽行政村道扩大3米,对总长4公里的道路进行水泥硬底化,有效改善了村民出行问题。聘请卫生保洁员,清理非正规垃圾点,治理多个污染坑塘。通过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彻底解决了村内脏乱差、门前杂物乱堆等现象,村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长效管理和精神风貌得到全面提升,整个村庄脱胎换骨、焕然一新。 正民风 满足群众文明需求 文化是美丽乡村的“凝聚点”和“软实力”,乡村要美丽,精神文明不可或缺。 近年来,洋口村以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为阵地,积极完成群众休闲活动场所建设,切实打造“凝聚点”和“软实力”基地,建设村文化楼、戏台、文体广场等,让村民休闲活动有好去处。同时,该村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由村老党员、老干部、乡贤担任实践站文明讲解员,开展送文化下村等各类文体活动,通过群众易于接受的形式传理论、传政策、传法律、传文化,进一步提升农民群众的政治觉悟、文化素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