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坑文化博物馆中的模拟原始人洞穴。 在市区三马路口竖立着一块巨石,上书我国著名核动力专家彭士禄题写的“百载商埠”,下面有一篇碑文,首句为:“汕尾是世界考古史上‘沙坑文化’发祥地。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便有先民在这里猎海生息。”也即是说,沙坑文化是海陆丰文明的源头,而发现沙坑文化遗址的捷胜镇沙坑村,堪称海陆丰文明的发祥地。 近日,记者来到城区捷胜镇沙坑村,发现计划投资1600万元的沙坑博物馆项目正在建设中。 沙坑文化遗址的发现和沙坑文化地位的确立,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1934年,当得知海丰捷胜镇(今汕尾城区捷胜镇)发现陶片时,爱尔兰神父芬戴礼便前往考古,已经在当地传教的意大利神父麦兆良成为他的助手。麦兆良最初协助芬神父于“福老区域”进行考古勘察,芬神父于1936年去世后,麦兆良便独自对海丰汕尾、粤东以及闽西进行考古调查。他先后发现了数十处遗址,采集了大批文物,发表了许多文章。1975年,香港考古学会整理出版了麦神父的《粤东考古发现》一书,为广东考古研究留下了一笔可贵的遗产。 1942年,人类学家、民族学家、海丰人(今属汕尾城区)杨成志博士和考古专家顾铁符到海丰考古,考古发现颇丰。他还跟麦兆良交涉,要求对方把大部分文物留下来捐赠给中山大学,他从中挑选了8箱运送到中山大学去,可惜当时战乱频仍,大部分在途中丢失了,只有一部分至今还存放在中山大学。而麦神父将手里剩下的文物带到香港去,如今仍保存在香港历史博物馆。 麦兆良把沙坑北、沙坑南、东坑南、沙角尾等地的考古发现,以“沙坑文化”命名。1938年,麦兆良在新加坡召开的第三届远东史前学术会议上宣读《华南考古的若干发现》一文,以及之后又在多次国际性会议上、国际刊物上,大量论述和发表沙坑文化的相关资料,提出沙坑文化的历史重要性和学术丰富性,其科学论断获得同行的好评,沙坑文化在国际上得到承认和确立。再加上大量的实物,在国际大都市香港博物馆的展出,证据确凿,更成了国内、国际考古界、学术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课题。麦兆良神父认为:沙坑文化与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有着直接的关系,是新石器时代最早到达汕尾的文化,从这里也可以追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中国文化的起源。 2003年,时任广东省文物研究所副所长邱立诚教授率专业技术团队到捷胜考察,对沙坑遗址出土的石器、陶器作鉴定,确认沙坑文化可以上溯至五千多年至六千年前。沙坑文化属于岭南文化的一部分,填补了南中国没有新石器时代历史的空白。 据麦兆良《粤东考古发现》一书记载,沙坑文化遗址主要由沙坑北遗址、沙角尾遗址、沙坑南遗址和东坑南遗址组成。 沙坑北遗址位于捷胜城西南四公里处,遗址东南面约一公里是沙坑村,南面距龟龄海约二公里,逶迤的丘陵山地成为该遗址北面的天然屏障,东面有淡水山坑向南流出龟龄海。由于历年来造林砍林,该遗址受严重破坏。出土文物有磨光石器和夹砂粗陶片。访遗址出土的石器,只有双凸面磨光石斧,没有发现石制饰物和其他器类。陶器,多为夹砂粗陶器,有夹砂陶罐、釜残件等。器形呈敞口、斜肩、鼓腹。器表加浅褐色陶衣,饰绳纹、刻划纹、篦点纹等。烧制火候低。还有制作精良的泥质软陶陶器,有圈足盘、敞口罐等,并有彩绘圈足盘出现。敞口罐的颈部有较精细的刻划纹,或饰篦点纹。这类遗址还包括捷胜东坑遗址。沙坑北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 沙角尾遗址。这一类型的文化遗址包括捷胜沙角尾,田墘南町、石鼓、东州坑沙坝仔等处,沙角尾遗址较有代表性。沙角尾遗址位于捷胜城东南三公里处临海山坡上,西北面距沙角尾村约一公里,东面背山,西南临海。遗址所在地是红粘土临海山坡,不长草木,水土流失较严重。三角尾村原地名为“沙角尾”,《粤东考古发现》一书写作“三角尾”,这也是捷胜人的叫法。沙角尾遗址的文化特征:石器,主要是多型号的磨光长身石斧、石奔,有少量的有肩石奔。还有呈叶形的磨光石箭镞。陶器,主是一种矮圈足陶罐,饰曲折纹,腹部饰一周附加堆纹。有的罐口沿带流。器表饰绳纹、斜方格纹、叶脉纹、曲折纹等纹饰。沙角尾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沙坑南遗址。沙坑南遗址(《粤东考古发现》一书称为SOS)位于沙坑北遗址南侧,东北面一公里是沙坑村,南距龟龄海约一公里,东面有淡水山坑向南流出海。出土文物有石器:石奔的横截面呈梯形,有一种成弧凹形刮削器。还有石箭、石簇、石矛、匕首和石戈等石器磨制特别精良,数量和器类都较多,是一处重要的制石箭工场。陶器:主要是一种饰绳纹的夹砂粗陶器。还有一种饰方格纹的泥质纹陶陶罐,口沿用轮制,腹部用手制而器身颇薄。这种方格纹陶器与菝仔围遗址最具代表性的泥质陶陶器相类似。沙坑南遗址属于新石时代末期。贝壳碳十四化验测定的年代是公元前1050年(差距100年)。 东坑南遗址。(《粤东考古发现》一书称为TAS)位于捷胜东坑村南侧,东临东坑湖,西二公里是东坑盐町,南距坑海一公里,北距东坑村二公里,东北面有山塘围沟淡水山坑,流经遗址东面出海。遗址面积约五十多亩。其出土文物的文化特征。石器:主要是一种数量较多的、呈孤凹形的刮削器。有一种横截面成梯形的石奔。还有石箭镞、石矛、石戈等。陶器:夹砂陶器有黑陶和红陶二种,主要器类是敞口罐。还有一种矮圈足夹砂陶碗,器表饰绳纹。泥质陶有浅红色和灰色二种,主要是一种有流带把壶,有一种直口陶罐和烧制火候较高的陶奔,器表均饰方格纹或双线方格纹。有的方格纹陶已烧制成近瓷的硬陶,具备了较高水平的制陶技术。 说到新石器时期的文化,人们第一时间想起的大概是中小学课本读到的仰韶文化那些古朴精美的陶盆陶罐。仰韶文化的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但是同属新石器时期的沙坑文化相比就鲜为人知了。 我国历来重视考古工作和文物保护,沙坑文化是我市难得的文化资源,堪称一座宝藏,如何保护、传承乃至发扬光大,是海陆丰人共同的责任。 2019年,捷胜镇将空置的沙坑小学原校舍改造升级,建设捷胜镇沙坑文化博物馆,这是我市首家专题文化博物馆。沙坑文化博物馆建筑物以中轴线为中心,左右对称平衡,盖以中国式瓦顶。全馆楼高3层,占地3117平方米,总面积建筑面积1810.1平方米。建设博物馆的目标是建成一个集博物展览、科普教育、科学研究、文化交流等与一体的综合文化场所。目前,该馆正在加紧建设中。相信它建成之后,对进一步保护、研究、弘扬沙坑文化,将起到重大作用。 |